百字谈“房”两年连提双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百字谈“房”两年连提双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00:00
21:04

12月10日,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定调: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对于宏观政策,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稳健的货币政策”定调则保持不变,表述从去年的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变为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再提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从会议表述来看,明年的经济工作更加强调“稳”,进一步强调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此外,165个字符谈“房”,并连续两年提“双碳”……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会议还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如何保持“稳增长”?

【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节奏将“前置”发力 确保稳增长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财政要加快支出进度。如何理解?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冯煦明指出,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财政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积极力度,提升效能。积极财政明年会体现出三个维度的新内涵。在“力度”上,一方面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继续保持适度的财政支出强度,对冲私人部门需求下行。

在“结构”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具体是三个“加强”: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两新一重”建设、技术改造、产能绿化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支出助力供给侧固本培元;加强在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扩大供给,提高品质。

在“节奏”上,适当前移财政支出节奏,尤其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中国经济“类滞胀”风险犹存,需要政策积极应对,预计2022年将以财政政策领衔,货币政策作为配合。首先,2022年财政基调可比2021年略为积极,赤字率至少仍可安排在3.2%。用今年前十个月数据测算,2021年全年公共财政可能超收接近4.7%,超收部分预计将以结转结余资金的方式,去平衡2022年的实际赤字。

其次,2021年财政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后置”特征,2022年财政支出节奏需要“前置”,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运行在合理区间。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在穿透式监管的影响下,今年的财政节奏呈现明显后置特征。2021年上半年新增专项债进度仅28%,远低于2019年、2020年的64%、59%。财政支出也呈现一定的后置现象,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8%,支出同比增长只有4.5%,两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8%。财政后置事实上是2021年财政存在收缩特征的表现之一,财政收缩主要源自隐性债务风险管控的要求。财政后置导致建筑产业链表现较预期偏弱,内需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放缓,同时还影响流动性。随着后续稳增长的确认,明年财政可能会前置发力。

【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还会继续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定调保持不变,表述从去年的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变为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再提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事实上,“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表述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延续到今年年中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不过在本周12月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变为“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则在央行上月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已现身。

对于这一变化,海通证券认为,这说明在后续稳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趋势性宽松是可以预见到的,但当前由于供给端压制仍未完全放开、全球供应链修复缓慢,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同时,海外货币政策收紧预期有所加强,这要求货币政策的宽松更多体现在信用的宽松。预计明年上半年有望进一步降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去年会议也有相同要求。

分析认为,这说明2022年的货币环境仍是分化的,一方面对传统部门(比如地产基建)还是偏紧,松只是针对防风险而言,是为了稳住存量,但坚决遏制增量;另一方面,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深化和延续下去,比如再贷款、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明年可能还将继续实施。

【基建投资】

为何要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投资率偏低是经济失衡的关键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此前已有相关提法,曾一度引发市场关注。在9月6日的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致辞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提出:“要善于创造软环境,持续完善法治环境,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和服务供给,保护公平竞争,反对垄断。”

此后,刘鹤在11月24日的《人民日报》发文,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再次强调“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为何要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郭磊指出,政策的短期逻辑是稳增长,重新稳定失衡的投资率。从近年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偏低的时候,经济都有失衡特征。2018年、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5.9%、5.4%,均明显偏低,当年GDP增速分别为6.75%、6.0%,而2018年-2019年经济失衡特征均比较明显,均存在稳增长压力。而2016年、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当年实际GDP增速,经济不存在压力。2020年亦如此,在疫情冲击下,全年基建投资增速为3.4%,全年实际GDP增速2.3%,基建增速相对来说是偏高的。尤其是下半年,2020年5-12月基建投资单月增速均值达7.0%。

2021年,基建投资再次进入低速增长阶段,1-10月增速只有1%。所以对于短期稳增长来说,稳住投资率是一个关键。

郭磊指出,2022年制造业投资受库存拖累,受“双碳”等支撑,可能处于“总量放缓,结构活跃”的特征之下,基建投资需再度回归均衡增速。预计2022年基建投资会再度企稳,全年增速回升至5%-6%的水平。

钟正生指出,2022年中国经济将重回下行,主要原因就是新冠疫情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增长动能可能放缓,而基建、制造业投资和消费较难对冲。

如何超前开展基建投资?钟正生指出,可适当前移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基建项目。据其统计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重大项目,2021年可比口径下这些省市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2.7%。四川、山东、广东和贵州四省公布了2021年1-8月重大项目的投资完成率,平均为82.4%,比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快13%和6%。加快2021年已开工项目的施工节奏,以及将部分原计划在后续年份开工的项目开工时点提前,可更好发挥重大项目托底经济的作用。

【住房】

百字谈“房”,明确提出了“预期引导”的概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与“房”相关的文字表述,共有165个字符。在重提“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同时,会议重点强调,要“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等内容。

“此次会议对于房地产发展提出了新的定调和思路,对于理解2022年房地产市场政策等有重要的作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也注意到,会议中与“房”相关的文字表述主要体现在“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两大方面的具体内容中。

首先,在“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此处105个字符的表述,成为会议中与“房”相关内容最为集中的一处。

其次,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方面,会议涉“房”内容有60个字符的表述,具体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在严跃进看来,其中与“房”相关、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明确预期引导、新发展模式将进行探索、合理住房需求受到支持以及发展目标的调整这五个方面。

具体来看,一是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严跃进表示,此前在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没有提及“房住不炒”,曾引起一些市场误解,实际上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从未改变。“换句话说,无论后续对于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如何支持,炒房和投机都是没有市场的。”他补充道。

二是会议明确提出了“预期引导”的概念,这在严跃进看来,尤其需要关注。这“说明当前在预期管理和引导方面将有新的‘动作’。”这些“新的动作”,据他具体解读来看,将有可能包括“后续在稳房价方面,各类土地供应会跟进,以进一步稳定市场的预期。又比如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整顿工作也还会推进,对于各类炒作房价和引起预期不稳的行为会进行严管”。

三是关于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这在严跃进看来值得期待。据其具体解释,当前房地产的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探索,依赖土地和房产增值来发展,显然不可行。除了租购并举、长租房、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发展外,未来对于存量市场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房地产税的推进等,都将可能会有各类新的政策(陆续出台)。

四是合理住房需求受到支持。会议和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一致,将“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写进去。严跃进提示,合理住房需求包括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因此在后续土地、信贷、税费方面,他认为将有望给予一定的保障。

五是发展目标的调整。会议明确了“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也被提及。但记者注意到,相较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表述,会议此次把“良性循环”的表述放在前面,而“健康发展”放在了后面。这样的排序,严跃进认为,对于我们理解后续的政策目标有积极的作用。

在严跃进看来,会议提出的“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所体现出特点是,各地政府和城市,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发展,“库存高的城市要多去库存,房价高的城市要多稳房价。”同时,“只有房地产市场的‘市场—企业—居民家庭’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房地产才能真正迎来健康发展的空间。”他补充道。

【双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二年提碳达峰碳中和

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新一年重点任务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总体要求中,还新增了“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表述。

对比来看,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包括: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

部署的不少工作在2021年加速推进或已落实,例如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今年有地方出现了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等行为,去煤化过快甚至导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年中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相关部委先后发声,纠正运动式“减碳”。

会议进一步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多项要求中有一条颇受关注: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红塔证券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机制的转变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实现能源节约的关键是控制单位能耗,降低单位能耗才是绿色转型的关键,简单地控制能源总量会对经济生产运行造成较大的扰动,而且考核单位能耗还可以鼓励绿电的装机使用,符合新能源转型的需要。

会议还提出,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方面,会议较去年新增了一个要求,为“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这也跟今年部分地区发生限电有关。“鼓励清洁发展,不过新能源是不稳定干净,煤电是稳定不干净,所以要加强两者在今后的配合。”

【压力】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如何保持明年经济“稳增长”?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会议中还特别提到: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三重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疫情演变。虽然全球抗疫积累了一定经验,似乎进入了常态化防疫的后疫情时期,但Omicron新毒株的出现仍然加剧了全球恐慌情绪,对全球疫情形势增加了变数。二是经济增长。本轮全球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宽松政策的刺激。随着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的逐渐退出,经济下行压力将逐渐加大。从全球PMI指数和OECD领先指数等景气指标上看,全球经济基本处于增长最快阶段,主要经济体的某些宏观经济指标已经出现了放缓迹象。相比于7月预测,IMF于10月调低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0.1个百分点至5.9%,预计明年全球增长4.9%。三是通货膨胀。全球通胀预期在实际数据屡刷新高的印证中不断强化,美联储对通胀“暂时性”的观点已有松动,明年开始加息已成定局,虽然加息是否会提前和加几次息仍有争议,但能够明确的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将引起全球经济沿着新的路径演化,也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基于这三重压力的现状,明年我们的经济工作应该如何展开?

温彬表示,“明年上半年的经济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所以明年的经济工作,首先得要稳住,稳中求进。”

对于如何保持明年经济“稳增长”,温彬认为得做到两个方面:第一,各地区各部门都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经济稳定的政策,包括消费、投资、就业等方面。第二,要强调这个发力适当靠前,要强调跨周期的和逆周期有机结合,进而保证明年上半年、下半年或者不同季度之间的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进而确保明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不会因为今年的基数高导致失速。

明年的政策趋势如何?温彬表示,“预计明年财政赤字预算目标在3.2%左右,跟今年的水平持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额度3.5万亿元左右。”

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精准”效用?温彬指出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其中,减税降费政策尤为重要。二是加大对扩大内需战略的支持力度。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其中,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是关键举措。三是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力下沉,加大力度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持续改善民生。加大对就业、生育、养老、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确保社会政策兜住民生底线。在调节收入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提振消费能力和意愿。

货币政策方面,温彬强调,“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再贷款、前不久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这些结构性的工具有助于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