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丨老子看透了人心

277丨老子看透了人心

00:00
12:2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要谈的主题是:老子看透了人心。


有关人心的问题,在《道德经》里面多次提醒我们,不要有太多欲望;或者,一个人生来有认知能力,但他的认知如果只在“区分”的层次,那就难免出现各种欲望,最后是争夺与灾难。


在老子《道德经·第12章》里面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一个人如果纵情于狩猎作乐,那会让人心狂乱的,也就是人心有可能发狂。那人心还可能有什么样的情况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20章》说他自己:“我愚人之心也哉。”意思就是:别人都很聪明,在这世界上取得各种利益,卖弄各种技巧,但是我老子是愚蠢的,有个愚笨人的心。那你从这边来看的话,人心是怎么回事呢?也可能发狂,也可能愚蠢,我们要何去何从?


在《庄子·在宥篇》里面,有一段资料专门谈到人心的,非常宝贵,我直接用白话做一个介绍。一开始,有一个人叫崔瞿,他问老聃说:“不去治理天下,怎么能使人心变好?”(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从这个问题看来,就知道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人心有问题,社会不安定,要改善这种情况,当然要好好治理了。但是这么一来的话,真的可能变好吗?


所以,接着是老聃的回答。老聃说:“你要谨慎呀,不可扰乱人心。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与卑下之间憔悴不堪,柔弱的想要胜过刚强的,棱角在雕琢中受伤,躁进的时候热如焦火,退却的时候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顷刻之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的时候,安静有如深渊;一发动起来,远扬于高天之上。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的,就是人心吧。”(老聃曰:“汝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疆。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这段话对于人心的描写既精准又深入。用简单几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人心一旦被扰乱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谓的“扰乱”,就是让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表现为区分。区分之后,大家当然都要争取好的,要争取名声、权力这些,至于金钱和利益,更不要说了。换句话说,人心都是力求上进而害怕落后的。譬如,念书考试,谁希望排在后段班呢?谁希望成绩不及格呢?在竞争的过程里面,不可能没有这些区分。在社会上奋斗也是一样,谁升官发财?谁倒霉失意?有时候要看各种条件,天时、地利、人和能不能配合。所以它里面提到“躁进的时候热如焦火,退却的时候冷若寒冰”(其热焦火,其寒凝冰),真是非常的生动。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追逐明星、歌星、球星,开始的时候简直是为之疯狂,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等过了那个阶段,好像忽然之间冷若寒冰,好像不记得这件事了,不认识这个人了。所以,人的心很容易受外界干扰,而自己本身也常在变化之中,好像是一刹那之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一下想到这里,一下想到那里,有哪些风景,有哪些名牌,真的是无法约束。所以,关于人心的状况,老聃所作的回答古今通用,让人深深感慨。


老子后面接着说得更复杂了,就是不同的人相互之间难以相处。老聃说:“喜悦的人与愤怒的人互相猜疑,愚笨的人与聪明的人互相欺骗,善良的人与邪恶的人互相批评,虚伪的人与诚实的人互相嘲笑,天下风气从此衰败了。”(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他提到四组,这四组各有两种人,这两种人是相对的,相对的是不可互缺的,但是彼此对立,有各种冲突,这就是人心的问题。


扰乱人心之后,这个世界就出现无数的麻烦了。等于是我们在讲老子的时候,谈到人的认知能力,一般人只知道作为“区分”,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提升到“避难”,“避难”就是保护自己避开灾难,设法明哲保身。 


而老子《道德经》里面谈到“心”的地方,有一章也值得参考。就是老子《道德经·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关于这一章的文字,我们特别强调“圣人常无心”,而不是王弼本的“无常心”。我们已经讲《道德经》的时候特别加以解释过了。


这章的重点我们再复习一下,意思是:圣人总是没有特别的意念,而是以百姓的意念作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行善。守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圣人立身于天下,谨慎收敛啊,使天下人的意念归于浑然一体,百姓都努力在听在看,圣人把他们都当作纯真的孩童。(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我在这里所说的“意念”,原文就是“心”。圣人立身于天下,谨慎收敛,使天下人的心成为浑然一体,然后都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善的,我对他好;不善的,我也对他好。也就是到最后不要区分善跟不善,大家就走上自然而正常的道路。至于对守信用方面,也是一样。这是老子对于“心”的一种特殊的作为,要让大家浑然一体。

在《庄子》里面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在《庄子·天运篇》里面,我们上次提过孔子把老子看作像龙一样,然后孔子的学生子贡非常好奇,就借着孔子的介绍,单独去拜访老子了。他跟老子说的话可以看出,初生之犊不畏虎。子贡说:“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名声一个接一个是一样的。只有先生认为他们不是圣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子贡想要知道,像黄帝、尧、舜、禹这些古代的天子,治理天下有问题,什么问题呢?他希望老聃加以说明。


底下就接着一段老聃的回答,这段回答非常精简扼要,他说:“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一,人民有双亲过世而不哭的,但是大家并不认为不对。尧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亲,人民为了孝亲而对别人有差别待遇,但是大家并不认为不对。舜治理天下,使民心竞争,孕妇十个月生产,孩子生下五个月就会说话,不满周岁就懂得分辨别人,于是人开始有短命早死的。禹治理天下,使民心多变,人各怀心机,刀兵顺势而出,杀盗贼不算杀人,人们自成族群争夺天下,于是天下人大为惊慌,儒家、墨家纷纷兴起。”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老聃这段话提到古代四位圣王,他们治理百姓是一个层次逐渐往下发展。黄帝使民心“一”,能够淳一;尧使民心“亲”,能够亲爱;舜使民心“竞”,开始竞争;禹使民心“变”,变得不像人了,等于是每况愈下。“一”是最理想的情况,代表整体,人心合为一个整体。


讲这个话显然是受到老子的启发。在《道德经·第10章》,谈到修养的时候,第一句就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思是:精神形体配合,持守住道这个一,能够不离开吗?这个“一”就是“道”。在《道德经·第22章》老子还特别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持守着道这个一,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老子对于“一”的肯定,就是希望人们要超越任何区分。


换句话说,黄帝这个时候所做的还算是不错的。黄帝之后,就开始越来越复杂了。尧使民心“亲”,亲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这一来,就慢慢有了小圈子了。到了舜的时候,让大家竞争,那就更复杂了。到禹的时候,民心全变了,到后面就有像“杀盗非杀人”这样的话。譬如说张三是强盗,他不能算是人,所以把他杀了不能算杀人,这个世界不就越来越复杂了吗?你认为别人是强盗,他倒过来可能认为你更坏。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对于“心”的说法,非常扼要。到了《庄子》里面,把它发挥得更为透彻了,说明不可扰动人心。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这段资料,要怎么了解呢?我们不可能让民心再回到最原始的整合的状态;或者使每个人内心不受干扰,然后整个人类的意念、心思合而为一,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还是要以这个作为目标,让自己的心尽量安静下来,能够从区分到避难,再设法到启明的境界。我们要沉思:什么是最根本的人生的真相?能看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就是说要以老庄的思想作为我们向往的境界,然后在个人生命里面,努力提升自己,这样就不错了。我们这一集就先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道至简阿义

    多听多悟,一定会有收获!谢谢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