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说到孟子,他发扬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一个重点,包括“修养论”。因为,孔子教学生在言行方面要不断的修养,但他没有讲到具体的方法。到孟子的时候,有一次学生看到孟子谈到各种人物的比较,学生忍不住就问,请问先生,你有什么特别的优异之处?就是孟子这位老师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因为,当时有各种学派都在发展,并且儒家里面也有不同的观点,在慢慢的推广。所以,孟子就认为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他就回答学生说,我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有两个特色,第一“我知言”;第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叫“知言”呢? “知言”就是能够辨识言论,通过听别人说话,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情况是怎么回事,这不容易。
你如果对《论语》很熟悉可以翻看,《论语》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话说什么?这是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如果不能辨识言论, 你就不能够认识一个人到底怎么回事”。
孟子说,我在四方面可以辨识言论,“偏颇的言论,我知道它的盲点;过度的言辞,我知道它的执着;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偏差;闪躲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困境。”所以,这是第一步,孟子把《论语》的最后一句话接过来了,“我知言”。
第二段完全是孟子的创建,就是他善于培养浩然之气。学生再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像孟子口才这么好,学问这么杰出的人,这个时候也有点词穷,为什么?“难言也”。凡是谈到跟修养有关的,一定跟个人的体验、经验有关。你要去告诉那些没有这样经验的人实在是不容易。因为,言语、文字只能描述个人的心得,别人看到听到往往只觉得有点抽象,所以,孟子尽量在说了。
他怎么样培养浩然之气呢?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篇上》 这整段话我先把意思大概说一下,他说,“那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以真诚去培养而不加妨碍,它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那一种气,要和义行与正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而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这里面我们抓到三个字作为重点,第一个是“直”,用直来培养;第二个要配合“义”以及“道”。所以孟子培养浩然之气就是三个字“直”、“义”跟“道”。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第一个“直”就是“真诚”的意思。 如果把“直”当做“正直”理解,请问天下谁不认为自己正直呢?把“直”当作“真诚”,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真诚。说到真诚,首先就是不要完全计较利害,并且对于你知道的善恶一定有清楚的立场。我们常常强调在《易经》乾卦的《文言传》里面,提到“闲邪存其诚”,就是“防范邪恶来保存内心的真诚”,这说明真诚跟邪恶势不两立。换句话说,真诚就是心思纯粹,做人处事没有复杂的念头,保持单纯而正向的动机去做你该做的事。你真诚内心自然向善表现出来了,就会努力去行善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配合“义”,“义”这个字,本来是指“适宜”的宜,它有“适当”与“正当”双重的含义。譬如,同一句话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宜;同一个行为,不一定在各种情况下都正确,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因此,义需要配合智慧的判断。
还有第三,还要配合“道”。我们一再强调“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而仁义的“仁”呢?“仁是个人的正路”。所以,谈到“道”等于是在培养浩然之气的时候,你不能忽略人类共同的正路,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去遵行的。
我把这三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儒家对于行善的考虑。因为,我一直强调说儒家讲到“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你一定会觉得很好奇,那怎么判断什么叫适当呢?孟子这里就提供了答案,所谓的人跟人相处,关系是否适当要考虑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这一来就很清楚了。第一个是“直”,“内心感受到真诚”,真诚绝不是天真幼稚,一方面你要防范邪恶,保存内心的真诚,同时还要修饰言辞,以建立自己的真诚。所以真诚只是提醒你说你是人,你要跟别人之间有适当的关系,要由内而发,去了解这种关系,应该尽什么样的责任来做到。
第二是“义”,义就是宜。我们把它说成是“对方期许要沟通”。因为,你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说,就要记得不同的人对你期许不一样。我们在社会生活里面可以经常找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今天上班去,想到一个老同事,一个新同事,我就买两杯咖啡,当我把咖啡送给老同事的时候,他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他也会做类似的事。他可能还说怎么只有咖啡没有蛋糕呢?当你把咖啡送给一个新同事的时候呢,他可能感动的不得了,认为说他是新来的同事,你居然对他那么好。你看同样送一杯咖啡,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对你的期许不一样,这就要判断适当不适当,这就是“对方期许要沟通”。
在孟子书里,他举例说有一个人跟别人谈到,有一天他的哥哥拿箭要射它,他就痛哭流涕。另外一次他跟别人聊天,谈到一个越国人,因为孟子大部分时间待在齐国,越国跟齐国可能在作战,他谈到有个越国人拿剑要射他,他就谈笑风生,毫不在意。请问,为什么同样有人拿箭射你,你哥哥拿箭射你痛哭流涕,一个敌人拿箭射你毫不在乎,为什么?因为你对这两个人期许完全不一样。我们跟别人来往不都有这样的情况吗?这是“义”,怎么样叫做适宜叫做正当。
最后一个是“道”,道一般来说,就是人类共同的正路,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规范,具体表现在“礼仪跟法律”里面。
所以,这三点你牢牢记得就学会儒家了。跟别人来往,就要常常想“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如果这三方面如果发生冲突怎么办呢?那就要以真诚为主,儒家是强调真诚为主的。因为,社会规范是大家共同要遵守的,它有例外的;对方的情绪也会调整的,但是,你内心的真诚是不能够打一点点折扣的。
那么,你按这个原则考虑三点来做。 然后,孟子还强调两个字叫做“集义”,你要不断的集结义行,使生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那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你偶尔穿一件道义的外衣,内心缺乏修养,那像无源之水,不可能出现浩然之气的。孟子说到浩然之气,他强调你不要刻意培养,不能够揠苗助长,我们现在都把它讲成拔苗助长了。宋国的农夫,看到苗长得太慢,把它拔高一点,最后苗都枯萎了。所以,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这就是孟子的修养论。
他为什么说要“养浩然之气”?这个气跟心有没有关系呢?有的。他认为人的身体里面充满了气,所以,气可以代表身体,但人的生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身体属于“小体”,心属于“大体”。为什么身体那么大称小体呢?因为动物也有身体,人跟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心,这是异于动物的地方,这个心叫做大体,大代表重要,小代表次要。所以,你要慢慢培养你的身体,配合你内心的要求,去不断行善避恶,这是培养你的“小体”遵从“大体”,让身配合心的要求,然后心在配合天的命令,叫做天命。这样,整个系统就完成了。
你按照这个方式来做,久而久之就觉得会像文天祥所写的“天地有正气”,你会觉得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是很合理的。就会感觉到自己生命有一种力量,充满在天地之间。所谓的充满在天地之间,意思是说你只要能够有“浩然之气”,走遍天下都不会有任何困难。为什么?天下人都一样是向善的,你行善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别人肯定跟欢迎。这叫做走遍天下无难事。
所以,在学习儒家到孟子时,完整的系统,把修养论说出来,代表你要真诚由内而发,到最后的结果是让人赞叹的。
下一集我们会就孟子所说的修养的六重境界,怎么一步一步达到最后神妙莫测的境界,孟子怎么说的?我们下一集再谈。
这一集就说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浩然之气是需要自我培养的
说话声音太小
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