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今天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第一:21世纪儒家如何考虑应对的处境?是否要调整某些基本观念呢?第二,能不能非常扼要简单的,把儒家思想的重点用新的观念加以表述。
先说第一点,儒家在今天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个:要摆脱两千多年以来的帝王专制,不能再被利用了。对于过去传统的注解,我们在尊重之外,要重新去思考里面所讲的道理。这一方面我们会使用“诠释学”的方法加以解释《论语》、《孟子》这些相关经典,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重新把儒家真正的思想说清楚。
第二个:儒家在历史的过程中,尤其到了宋朝、明朝对于同样是中国传统的道家,后来演变成道教的经典。对于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已经进入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了。儒家对于道家跟佛教有非常明确的批判。现在是不是要调整一下?因为不用在政治上去争谁能够主导,而纯粹变成学术上的研究,看看哪一种思想对人生有真正的帮助的,它里面有没有永恒的智慧让我们去效仿。
第三个:跟西方的互动,说到西方哲学,基本的思维是要求合理。不能一句话讲出来说我们这样认为,比如几百年以来,大家都按照朱熹的解释说“人性本善”,西方人很难理解,先不说他们的问题,他们有中世纪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都是以宗教为主。西方人长期以来非常习惯,都是想到“人有原罪”,这显然是对人性比较负面的看法。但不要忘记落实在现实的世界上,不能不思考这样的观点,人性确实是有负面的一面。
自古以来在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恶,战争,不义的行为,罄竹难书。那么在西方是如此,他们说“人有原罪”,可以讲得通。而我们中国几百年以来都讲“人性本善”,但是社会上各种不义罪恶有没有比较少呢?有没有比西方有明显的更好呢?这当然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前面谈到解释儒家思想的时候,要避免“自然主义的谬误”,把人性跟本善合在一起,这显然就是自然主义的谬误。
因为人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只要是人生下来就有人性,但是善跟恶是属于行为的层次,内心里面不管生下来有什么,都不会有具体的善或是恶。西方讲“人有原罪”是宗教,宗教不是哲学,它的教义信跟不信可以自己选择。儒家不是宗教,是一套哲学,必须基于经验做理性的反省,再提出人生理想的规划。这样,儒家就不能说“本善”了,我为什么这么努力的把孔孟的思想重新加以诠释?就是要找出它的合理性,也就是“人性向善”。
一方面人性不可能生下来就有善,但是所有的人都要求行善避恶,那显然人性跟善必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只要真诚就会向善,要求自己行善,这么简单就把儒家的意思掌握住了,那不是很好吗?进一步来说,现代人应该如何实践儒家呢?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学了儒家之后,对我们的生活会起哪些变化?我归结为四个字。
第一,对自己要“约”;第二,对别人要“恕”;第三,对物质要“俭”;第四,对神明要“敬”。这正好四方面,针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对自己跟对别人就是人的世界;对自然就是物质世界自然界,最后对神明是包括我们的祖先在内,超越的、不凡的层次。
首先对自己要“约”,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在《论语》里面针对修养会特别谈到“言行”,人在说话跟行动两方面容易过度,所以需要约束自己。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在言行上有什么闪失,那是很少见的”。孔子当然在这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建议。譬如他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什么传闻就到处散布,那正是背弃德行修养的做法。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我约束,无法做到真诚,那就很可能变成“乡愿”了,他说:“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正是败坏道德风气的小人。因此德行修养一定需要约束自己,因为人性有它的弱点,学习儒家就要把宋朝、明朝以来的学者“人性本善”的观点,先放在一边,而就《论语》、《孟子》这些书本上的材料做进一步的了解。
孔子一直强调人要修养自己,有过则改,他当然是对人性的弱点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论语》书中多次出现“怨”字。一方面指我抱怨别人,另一方面是指别人抱怨我。如果是就我抱怨别人来说,那很容易改善,你可以要求自己不要抱怨。如果是别人抱怨我,那就很难避免了。人与人之间常因为误会而互相怨。如果要做到对自己要约,该怎么做呢?我们含《论语》就会发现一般人如果没有修养,他会“有怨而无耻”,耻代表羞耻心,这个字很重要。有一次子贡请教孔子,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士?就是读书人。孔子直接就说“行己有耻”,就是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由此可知,人生的自我约束应该从“无怨而有耻”入手,从前面的“有怨而无耻”,修养到“无怨而有耻”,就是一个字“约”。对自己要约。
第二个对别人要“恕”,恕这个字是如心为恕,也就是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大学》这本书谈到治国平天下的时候,特别提出了“絜矩之道”。意思是说,你厌恶上位者所做的,就不要以此使唤属下,厌恶手下所做的,就不要以此侍奉上位者。 厌恶在前者所做的,就不要以此交代在后者,厌恶在后者所做的,就不要以此跟从在前者。厌恶右边的人所做的,就不要以此对待左边的人,厌恶左边人所做的,就不要以此对待右边的人,这称为衡度言行规矩的方法。可见这里说的“絜矩之道”,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面都要做换位思考。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观点非常好。
第三点是对物质要“俭”,对所有的物质,物质属于大自然,如果浪费那不是消耗更多的资源吗?今天这个时代能够稍微简约一点,而不是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一来社会也很难安定的,所以从个人开始养成习惯。比如孔子的学生,请教他礼的根本道理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与其奢也,宁俭”,就是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重视内心的诚意就好了。对物质要节俭,因为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人类制作出来的器物,都是有限制的。这方面要做到节俭。正好是跟前面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都可以配合。
最后对神明要“敬”,神明是指天地的神明,包括孔子所说的天,也包括我们的祖先在内,都要表示敬意。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任何敬意。我们说有些人好像天不怕地不怕,连鬼神也不怕,这种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中国古代有“三祭”之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山川 ,老百性就祭自己的祖先。同时从这里面也反映出来,天地有天地的神明,连山川都有它的神明,我们的祖先也属于这个范畴。
今天虽然不再有这些帝王专制的政体所建构的各种阶级了,但是每一个人对祖先保持敬意,定期祭拜,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因为人不能够忘本,你如果经常在祭祀的过程里面,想到祖先如何要求我们、期许我们,这样,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安定,都会有直接的帮助。
所以今天谈儒家思想,一方面要知道它有三个挑战:
第一:不再是帝王专制政体利用的工具,已经变成客观的学术研究的材料,要把儒家做真正深入的研究跟理解;
第二:儒家过去对于佛教对于道家的各种批评,可能要重新加以修正,同时跟西方思想的互动,要强调它的合理的思维;
第三:儒家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四个字。对自己要约;对别人要恕;对物质要减;对神明要敬。这样儒家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不是非常深刻吗?我们从儒家思想里面,得到的人生哲学不是很完整而丰富吗?
从下一集开始就要把焦点转向道家了。我们要谈的主题是“虚无主义是一种丧文化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特别同意傅先生的观点,重新解读,标注,从三方面入手,成为全人类的经典
虽然傅老师对经典注解了,但需要引领广泛的讨论,乃至争论,形成一些流派不可怕,是好事,如红学,百家争鸣吗
约,恕,俭,敬
盼望傅老师成为儒学的标注者,向周汝昌老先生学习,再用20年时间形成学术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