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傅佩荣。
这期的主题是:“心态平和的面对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四个字是我们学习人生哲学里面不能错过的。“生”这个字,时间上是最长的,人活着从年轻到壮年、老年的阶段都叫做“生”;“老”是慢慢形成,最后出现的;“病”是偶尔发生的状况;最后“死”就是生命的结束。
我们学习孔子的思想,就要了解孔子对于“生、老、病、死”有什么样的态度?“生”基本上不构成问题,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岁的时候,他正在周游列国,也就是顺从天命,一路发展到七十岁,他中间当然也是会生病。请问他怎么面对生病的状况?他渐渐老了,对老有所在意吗?最后是他面对死亡的态度。
我们先说“老”这个字。孔子对于老好像不太在乎,意思就是说人本来就会老,慢慢就老了。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遇到一位楚国的大夫问他:“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们老师是什么样的人? 你介绍一下。子路口才不好,他没有回答,怕万一讲错话对老师不好。结果孔子听到这件事,就把子路叫来,跟他说:“下次有人问你,你就这样说:我们老师这个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 意思就是,他这个人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比如说我现在发愤要写一本书,要研究一个道理,就忘记了吃饭了;第二个,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人生难免没有忧愁,各方面的情况都可能,但是我经常保持快乐的心境,让自己自得其乐;第三,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我把这个称作“三忘主义”,“忘食,忘忧,忘老”。这不容易做到,就我自己来说,我能学到的只有第三点,设法要忘老,忘食跟忘忧都不容易。所以,孔子的不知老之将至,代表他还是一样的努力奋斗,一路上进、发奋、自强不息。
接着就看到怎么面对生病呢?孔子有位学生德行非常好,叫冉伯牛,很可惜他在《论语》里只出现一次,并且是生病严重的情况。《论语》记述冉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拉住他的手,为什么不进去呢?因为据说可能是传染病,孔子拉他的手应该是替他把脉。在古时候,像孔子这样的学者,各方面应该都精通的。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很可惜啊!我们要失去这位同学了,这么好的人!有这么坏的病!太可惜了,这是命啊!所以,孔子搭他的手,把脉就知道大概回天乏术了,所以把它归之于“命”。其实人的生命遇到各种限制的时候,归之于命,也就是特殊的遭遇,是可以理解的。
孔子自己生病的时候呢?那就找医生了。有一次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康子知道孔子生病了,特地送来很名贵的药。孔子说:“我对这个药的药性不了解,所以不敢服用”。从这句话就知道,孔子对于古代医学的药学方面的知识是不错的。否则,凭什么说“我对这个药的药性不了解”?这可能是外国来的药,因为季康子是执政大夫。所以孔子在这一方面是很谨慎的。
他有一次病的比较严重,结果子路就组织同学们组成一个“治丧处”。后来孔子病情缓和一点,看到这种情况就说:“这段时日以来,子路的做法太偏差了,我现在的身份不该有治丧的组织,他却去组织治丧处,我想欺瞒谁呢?难道要欺瞒天吗?我与其在治丧人的手里过世,不如在你们几位学生的手里过世,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吗?”
说这段话孔子当然是心情有点激动,他不喜欢子路的做法。因为子路喜欢摆门面,心里想反正同学很多,安排一下,穿上特殊的服装。因为孔子曾经在鲁国位列大夫,但他已经退休了,照理说没有这样的排场,所以孔子认为难道要欺骗天吗?他最后的结论是我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吗?他说这个话应该还是蛮痛心的,因为孔子的儿子比他早两年多过世,所以子路才会有这样的心意。但是更重要的是孔子提到不能欺瞒天,天是无所不知,怎么可以装模作样呢?不能够违背礼仪的要求。
所以,孔子在生病的时候照样坚持礼仪。后来很不幸,隔了一年多,孔子的学生颜渊过世了。孔子非常的难过,哭得非常伤心。因为他原来以为自己的理想,也就是他所承先启后掌握到的“承礼启仁”整套思想,颜渊是唯一的传人,但颜渊居然比他早过世。这种死生有命,没有办法的事,所以孔子很伤心。但这个时候颜渊的父亲跟孔子也都认识的,就希望孔子把他的马车借给他,来为颜渊办丧事的时候运送棺材。孔子说这样不好吧?颜渊的身份是“士”,只能用人力拉车,不能够用马车运棺材。孔子就说我儿子孔鲤去年去世的时候,也是“士”的身份,也是用人力拉棺材去埋葬的。这是礼的规定,你没有那个身份就不能有这样的礼节。所以颜渊也是如此。这就是论语里面的一段资料。
后来同学们用隆重的丧礼替颜渊办丧事,因为他们都知道颜渊是最好的同学。然后孔子说:“颜渊,你把我当父亲,我却没有办法把你当儿子,你不要怪我,是你的同学们做的事啊。代表孔子一生遵守规范。
我们讲儒家,人跟人如何相处三个重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需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讲到孟子的时候会把这三点再讲的更详细。
最后孔子自己也面临生命的终结了,司马迁《史记》记载的比较完整。因为,颜渊以及子路都比他早过世。三大弟子只剩子贡,所以子贡来看孔子的时候,孔子特别跟他强调,“我做梦梦到我的棺材放在两根柱子之间”。因为夏商周三代在摆放棺材的时候有不同的规定,而孔子所梦到的是商朝的规定。因为孔子的祖先本来就出自于商朝的王室,但他是周朝人,所以他是推崇周朝的文化,过世的时候还是想到要回到祖先那儿去了。
他跟子贡提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就代表很可惜,他这一生努力奋斗,但没有碰到圣君贤相,没有人可以推崇他的思想。因为孔子很有信心,他相信他的思想从“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以他的志向来代表“善是我跟别人之间建立的适当关系”。而任何一个人对全人类,不管有多少亿,都有相对的相当的责任,这套思想是非常完美的对人性的阐述。如果大家都接受这个观点,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开始努力修德行善,推而至于对其他人有正面的影响,然后整个人类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这是孔子最根本的信念。
所以,他面对死亡的时候,所考虑的是自己一生的创建能不能传下去? 他觉得当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希望,当然有点难过。还好,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战国时代中期出现了孟子。我们后面再隔几集,就要把重点放在孟子身上了,就知道孟子如何学孔子,继续向前推展,建构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系统。
我们这一集谈到面对生、老、病、死,能不能心态平和呢?基本上没有问题。生的阶段有几十年,你就好好去努力奋斗。孔子批评原壤说他是老贼,“老而不死是为贼”,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好好利用一路走来生命的每个阶段。
到“老”的时候也不是问题,只要你还能工作,就继续奋斗。万一生病就要问自己,你不能欺瞒上天,还要凭良心做该做的事。在人的社会就要遵守人间的礼仪,各种规范。
那么,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想这是天意。只要你这一生走来,尽其在我,又能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得其乐,并且在思想上很好的创建,不但对中国人,对整个人类都会有一定的贡献的。
下一集我们会谈一个问题,君子的品性是怎样的品性?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