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明末大义士 定兴鹿太公

第七十四回:明末大义士 定兴鹿太公

00:00
17:42

       定兴县拒马河畔有一个小村庄,不知道是谁根据杜甫的诗句“清江一曲抱村流”,给这个小村庄起了诗意盎然的名字——江村。别看这个村子不大,在明朝却出了三位响当当的豪杰义士,这三位好汉都来自鹿氏家族,是祖孙三代,这一家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呢?咱们从头说起。

       鹿氏家族祖上是蒙古族的宝格氏,明朝永乐年间从小兴州迁徙到定兴的江村,在这里安家落户,慢慢成为当地望族。明朝后期,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当官的别说为民做主,不贪不占就很不容易了,可是就在这一片混沌中,定兴县却出了一位百姓称颂的大清官,他的名字叫鹿久徵,就来自江村鹿氏家族,鹿久徵何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

       鹿久徵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曾经做过河南息县的知县,当时,苛捐杂税繁重,老百姓土里刨食一年到头剩不下几斗粮,日子苦的没法过。

       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建议之下,明神宗下召实行一条鞭法,让各个州县重新丈量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按照土地的好坏、人丁的多少来核定课税的数量,这项政策原本是为了给老百姓减负,可是到了地方上,好好的一本经被一些歪嘴和尚念走了样,官员们弄虚作假,谎报民情,以次充好,把寸草不生的荒滩野坡说成上等好地,为的是多收税,从百姓身上多割二两肉。

       鹿久徵知道百姓活的不易,对这种做法非常痛恨,他在核查土地的时候,把辖区里的耕地大都定成下等田造册上报,为的是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这个做法,百姓们自然是拍手叫好,可是他的直接领导却不干了,几次把他上报的材料打回来,发回重审。

       没想到这位鹿知县不但没有修改报告,还找上门去给领导做工作,他说:“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次核定土地,就是为了给他们减轻负担,怎么能让他们受苦受累还受委屈呢?”尽管领导的脸色不好看,可鹿知县一直坚持,一个字儿不改,全县老百姓都成了政策的受益者。

       过了没多久,鹿久徵调到山西襄垣县工作,这里连年闹饥荒,很多百姓都在外逃荒,可之前的县官却把逃荒者的赋税全都加在留下来的百姓身上,老百姓的日子是雪上加霜。鹿久徵上任以后,重新进行人口普查,按着现存的人口征收赋税,还从自己的口袋里拿钱资助特困户。新县令来了没几年,当地百姓大都解决了温饱,安居乐业,一派祥和。由于鹿久徵业绩突出,被提拔为御史。可以说不管在哪儿工作,在什么岗位上,他都把民生放在首位,把百姓放在心头,赢得了众口一词的好口碑。

       后来,皇帝在军政界发起一场反腐风暴,兵部三十多名军官被撤了职。恰好这时候,鹿久徵还朝回京,发现这些人里不少是为了凑数被冤枉的,就去跟皇帝理论。皇帝正在气头上,鹿久徵的话说得又太直,结果皇上更加恼怒,鹿久徵非但没有救了别人,自己也被贬了官,被下放到荥阳府泽县当县令。路途遥远又堵心,结果,鹿久徵就病死在上任的路上。

       鹿久徵人走了,好名声留在了百姓心上,在山西,很多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伤心不已,纷纷走出家门给他烧纸送殡。

       身教胜于言传,鹿久徵为人之道为官之德,给子孙后代树了一个好榜样,在正直、诚义的家风熏染下,鹿久徵的儿子也长成莲花一般的贤德之士,这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