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上)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卓越领导人。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本集为您讲述开国元帅——贺龙的故事。
贺龙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受饥寒之苦,因而埋下了仇视豪强、反抗压迫的种子。14岁加入骡马帮行走湘鄂川黔山区。1914年秋,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7年底,凭两把菜刀夺下几条枪,组织了一支小小的队伍,“两把菜刀闹革命”传为美谈。此后,历任湘西护法军第五军第五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湘西靖国军第三梯团团长、川东边防军警卫旅旅长、四川陆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建国川军第一师中将师长、澧州镇守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六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他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参加了讨袁、护法、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共关系破裂,他开始认清国内形势,政治上倾向共产党。8月1日,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顾被敌人通缉的危险,毅然放弃去苏联学习,向中央提出到湘鄂边重新组织武装斗争的建议,拟定了《湘鄂西暴动计划》。1928年4月2日,与周逸群领导了桑植起义;7月,成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任书记,并正式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军长。1929年,率红四军占领鹤峰,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鹤峰县委及农民协会、农民自卫武装,建立了湘鄂西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率红四军在鄂西公安与红六军胜利会师,成立红二军团,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任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1931年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任军长。这期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影响,革命根据地几度建立,几度丧失,他对中央派到湘鄂西任中央分局书记的夏曦的错误指挥和“肃反”进行过抵制,但由于某些原因,却不能在错误路线统治下起到改变错误的作用。到1934年初,红三军内许多师、团干部被杀,部队实力大为减弱,红三军濒临绝境。10月,与任弼时、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在贵州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他任军团长,11月又任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委员、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命委员会主席。他指挥了陈家河战役、桃子溪战役、忠堡战役、板栗园战役,粉碎了20多万敌人的大规模“围剿”,牵制进攻中央红军的敌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5年11月与任弼时率部队从桑植出发长征,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受到毛泽东称赞。1936年7月,率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任新成立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他对张国焘的拉拢予以坚决拒绝,并同其右倾分裂主义错误进行坚决斗争。10月,率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胜利完成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师师长、师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东渡黄河,深入敌后抗日。在洛川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正式参加了中央军委的领导工作。历任冀中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晋西北军区司令员,与关向应一起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击顽固派的“挑衅”、“摩擦”,率部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巩固了冀中、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回到延安,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挑起了统一领导晋西北与陕甘宁两个战略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重担,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练兵运动,击退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对陕甘宁边区的进犯。1942年,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时任中共中央书记、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评价他说:“贺龙同志是一个真正身经百战的勇士,有指挥战争与建设军队的丰富经验。”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贺龙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追求真理,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和平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于贺龙这位开国元帅的重要事迹内容尚未结束,下一集内容,我们将继续为您讲述贺龙为党和人民奉献的一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