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MP3

1-5_MP3

00:00
08:02

1、简述货币材料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作为货币的理想材料应具有如下特性:

(1) 、价值稳定性

任何东西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具有价值稳定的特性。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充当货币的资格。

(2) 、普遍接受性

普遍接受性,是指货币在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债务清偿时能够被人们认可且接受。任何物体只要具备了这一特点,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当交换的媒介。

(3) 、可分割性

可分割性,是指货币材料必须能分割成不同的等份,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商品和劳务交换。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的,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不同规模的商品或劳务交换,并且分割不会导致价值下降。例如,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币种在设计上有元、角、分,即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商品和劳务交换的便利性。

(4) 、易于辨认与携带

充当货币的材料必须易于辨别真伪,不容易被人仿制,同时,随着商品生产向外延伸,货币材料也必须易于运输与携带。因此,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展和商品经济复杂性的加剧,那些笨重的、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就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

(5) 、供给富有弹性

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给必须富有弹性,以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变动的需要。金银货币先后推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就是金属资源的有限性使其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2、简述货币的职能。

现代经济中,货币一般被认为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的工具。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用货币测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如同人们用秤来称重量一样。

(2)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也称交易媒介,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的只能。在商品交易中,人们先将自己的产品转换为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货币成为商品交易的桥梁。

(3) 、价值储藏




价值储藏,是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被人们用财富或购买力储藏的工具。这一职能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延伸而来的。当人们取得货币后不能进行支出时,货币就发挥着价值储藏的功能。

(4)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时,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由商品的赊购、预付引起的,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5) 、世界货币

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世界货币只能是以重量直接计算的贵金属。理论上,信用货币不能反映货币具有的内在价值,只能在国内流通,不能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但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实际上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3、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从历史演变角度,货币的形式如下: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货币→电子货币。

(1)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的自然形态充当货币的一种货币形式。实物货币的显著特点是,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货币价值)是相等的。

(2)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尤其是贵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形式。金属货币经历了由称量货币向铸币演变的过程。称量货币,也称“重量货币”,是指以金属条块形状出现,按金属的实际价值充当货币价值的货币形式。金属材料充当货币流通的初期,没有铸造成一定的形状与重量,必须通过鉴定成色和称衡重量以定价额,故称作“称量货币”。铸币,是指由国家铸造,具有一定形状并标明成色、重量和面值的金属货币。

(3) 、纸币是指以纸张为币材印制而成,具有一定形状并标明一定面额的货币。在中央银行出现前,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被称为“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出现以后,纸币的发行权为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金融机构所专有,发行机关多数是中央银行、财政部或政府成立的货币管理机构。纸币经过了兑现纸币和不兑现纸币的发展过程。

(4) 、存款货币,是指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所谓支票,是指银行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无条件付款命令书。是银行的存款客户签发,委托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票据。按支付方式,支票可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前者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后者则只能用于转账结算。

(5) 、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联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作为支付手段,大多数电子货币不能脱离现金或存款,只能用电子化方式传递、转移,以清偿债务,实现结算。

4、简述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口径=货币的计量方式)

为了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政府决策者能够通过控制关键货币来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就必须按一定标准对其分类,这就是货币的计量或货币层次的划分问题,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我国的货币层次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城乡军民储蓄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5、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也称货币本位制度,简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所做的一系列规定的总称。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发行准备制度等。

(一)规定本位货币材料

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为金本位制度;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材料,为银本位制度;

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作为本位货币材料,为金银复本位制度;

以不兑现的纸张印刷的货币作为本位货币材料,为纸币本位制度。

(二)规定货币单位

(1)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2) 、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三)规定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 、本位货币的铸造与发行

本位货币,也称本位币或主币,是一国基本的货币单位,是一国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具有无限法偿力,我国规定以人民币元为记账本位币。

(2) 、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分,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其面值多为本位币的1/10或1/100。

(四)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的制度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保证准备两大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