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化你点击网页就能看到,有些文化你走一万里也看不见。
一切都要从这张图说起,《远近》的张冰向我们解释说,这是一个侗族阿姨在“方便”,她觉得这种方式很有意思,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的大智慧——生态循环,非常的酷,于是便偷偷拍了下来。
侗族是一个很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在他们的民居宅里你是找不到厕所的,如果你有幸在村子周边晃悠,耐心点,会发现大多数水池中间会有一个类似“皇帝座驾”的小型装置。主要由四块板子组成,几家几户扎堆儿用一个厕所,需要方便时,通过独木桥入厕。
但这种厕所随着地域不同,样子也会稍稍有所变化。靖县、同会、新晃等地的侗族民居形式更接近汉族一些,以穿斗架式三开间为主。
你没见过的,万万想,也想不到。
从15年的11月份,《远近》成立,秉持着让大家从远方走进自己世界的理念。张冰团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返璞传统文化。
不论是特立独行的厕所,千姿百态的服饰也罢。这些看起来,都像是一个品牌的标实,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张冰团队正在一步步摸索着,让大家了解、走进传统文化。
采访:梦龙
《远近》负责人:张冰
Q&A
梦龙 :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引导大家去理解,或者接触传统文化这一块呢?
张冰:大概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带大家亲身体验,体验的方法又分两种,一种是类似旅行的方式,深度地走进一个文化地区。比如说少数民族傣族,它那里有什么手工艺,它那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你跟他一天二十四小时,七天,一起生活,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很少人住一个静谧的村庄。还有一种方式,很像现在的手工艺圈,我们把传统的手工艺带来到市里面,让大家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沉浸到里面,感受和学习。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我们倡导的——日用即为传承,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而不是一个刺绣或者什么,表在一个框里面,然后卖给国家领导人,这不是。所以我们给他做成一个包啊,一个笔记本啊,卖给大家,大概是以这样的一种形式。
梦龙 :插一个话题,就是最近特别流行工匠热,手绘热大家根本不愿意抽时间去了解,《远近》这种方式很棒,一个人抽出七天时间,去接触一个自己完全没接触过的空间里,真的很酷。它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手艺人?我想不应该是请一个大牌做一次活动,引起一波热,然后就没有了。。。
张冰:我大概说一下,就是上个星期,我们刚从苏州回来,我们见过的其实,手艺人都是特别平凡的人,特别平常的人,他们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从来没想过我这个东西会不会传承下去,这个手艺我会,但是养活不了我自己。
梦龙 :那你们做了这么多期节目,有没有哪一期让您特别的动容,特别的开心或者特别难忘的?
张冰:其实我们之前针对的只是对传统工艺非常感兴趣的一群人,但最近我们算是人群拓展吧。拓展到十几岁的小孩子,高中生。那其实他们对这些事几乎是没有经历和感触的,我们当时也非常苦恼,他们为什么对自己的文化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是当他们真正的去到那个村里面的时候,(我们设计的一个内容是,是做一次农家饭,为村民也为自己,这时候她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没有菜板没有刀,但当他去借,走到了人家家里面,他们给我的反馈,会让我特别的动容。)他说:以前连邻居家是谁我都不认识,而在这的感觉像是人情浓到都快化不开了。完全没有经历这样的体验,特别感动。
梦龙 :真的很棒,那在期间有没有发生过冲突之类的,就是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冲突?
张冰:有的,特别是我们城市人接受不了农村人蹲坑,觉得没马桶是特落后的。一些日用品,都是离城市很远的,他是接受不了的。还有就是昨天去798的时候,看到一些人杵在那大谈工业风,觉得这特美,特厉害,大伙都来着拍照。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倒退三四十年,以前都是工厂,谁来这啊!
做《远近》的目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传承,把一些民族的特有的手工艺,带来给大家看,有些手艺人真的很厉害,但他们不会网络,不会营销,和包装,这些东西是比较可惜的,因为他跟城市里的很远。
说白了,不只是山村里的人,举一个例子,一个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省级的,荷雕非常的厉害,他也没有包装,也不懂自己的营销,然后最近我们帮他联系了一个美国的展会,并且帮他做了一些卡片的展示,包括教他如何展览,展示自己的东西。他很感谢我们,我们也很感谢他,能够像朋友对待我们很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去回访他的手工艺的店。
请问采访的是好奇心日报的曾梦龙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