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真实的“官场斗”

第四章第三节:真实的“官场斗”

00:00
10:13
相声里有一个传统剧目叫《官场斗》,讲的是乾隆时期的名臣刘墉与和珅及皇帝斗智、打趣的故事。而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刘墉、纪晓岚、和珅显然成了乾隆朝里出镜率最高的三位大臣。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刘墉与纪晓岚显然成为正直清廉官员的代表,而和珅则是充当着皇帝身边权臣与弄臣的角色,他因为深得乾隆宠爱因此狐假虎威、贪赃枉法,而刘墉与纪晓岚则轮番上阵,智斗和珅,常常搞得他狼狈不堪、笑料百出。然而,这些相声故事也好、影视作品也罢,实际上为了增加矛盾冲突是虚多实少,历史上刘墉、纪晓岚、和珅与乾隆之间的关系则大相径庭。从出身来看,这三个人里面实际和珅的家庭背景最好。为什么这么说?人家不仅仅是满洲人而且还是官七代,他家祖辈就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清兵入关后,其家族自然是帝国元老级别的,后世子孙都跟着享福,和珅一出生实际就有政府的津贴可以拿。刘墉的出身居第二,他是正经的官四代。清兵入关打到山东的时候,刘墉的祖辈看见满清的大军势不可挡,于是率先投降大清,“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清政府在选官的时候自然会优先考虑这样的家庭,所以刘家的先祖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政府部门工作,而且官是越当越大,到了刘墉父亲刘统勋的时候算是人臣之首了。
其实,刘墉之所以能够走入官场,并屡屡得到升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仰仗父亲刘统勋的光。刘统勋之所以能够得到乾隆的赏识,最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其家风很好,从祖上第一代当官起就都是当时有名的清官,据说刘统勋死的时候家里连碎银子都没有,只有几十个铜板,加一块还不到一两,这在贪污成风的大清朝绝对上是难能可贵。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刘统勋为官正直,从不结党营私,在乾隆初年最令皇帝痛恨的鄂尔泰与张廷玉的党派之争中,他始终保持中立,不依附任何一党,因此得到乾隆的注意及重视。随后,加上他做事干练、认真,因此步步高升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最后死于任上。刘墉能够得到乾隆的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借着父亲的光,而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与皇帝有“干亲”。三人当中出身最不好的就是纪晓岚,他是虽然是官二代,但是父亲当得是芝麻绿豆的小官,根本没什么机会看见皇帝更不要说得到帝王赏识了,所以说纪晓岚后来的功名利禄全是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努力挣来的,完全没有得到的祖上的庇佑与照顾,算是“白手起家”。
再说他们三个与皇帝之间的关系,那也是人家和珅跟乾隆关系最好。他打一当官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经常陪在皇帝左右,自然跟乾隆更亲近也更容易得到皇帝的注意。和珅仕途平步青云后,也一直都是在皇帝身边任职,没有外调当官的记录,更加没有因罪被发配到偏远之地过,最多不过是奉命到外地出差、办案之类的。从这一点上说,虽然在三人之中他年龄最小,但实际上跟在乾隆身边的时间是最多的,而且帮皇帝办的差事也是常是最私密的,因此乾隆跟和珅的关系要比与刘墉和纪晓岚要好得多。
就像之前介绍过的,刘墉为官之初,在官场上的升迁、贬谪都与父亲刘统勋有着莫大的牵连,而乾隆曾经特别的关照过他也完全是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所以,在乾隆的眼中,刘墉与其说是自己宠爱的臣子,不如说是不得不照顾的宠臣之子更准确些。而刘墉所当的官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外放的,他虽然在地方办事能力出众,很得百姓的喜欢,但是回京后,却官风大改,为求自保常常表现不够尽兴,行事慵懒,对于皇帝询问的事情总是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乾隆对他并不是很满意,但也正因此他的官位还算平稳。其实,刘墉曾经当过很长时间的上书房总师傅,所以与嘉庆的关系实际上比乾隆亲密得多。纪晓岚的确是很得乾隆赏识的,但这主要是因为他学问好、文采出众,而且他是从皇帝的陪读开始干起的,因此在乾隆的心中更多的把他当做自己书童、文友一类的角色,并没有将他看做是可以仰仗办事的干将。起初,纪晓岚还曾仗着乾隆的恩宠而打算参政议政,后来被乾隆大大的申斥了几次后,就彻底死了这份心,从此以后他的为官哲学就是“明哲保身”,大概就是这样他才能在政坛上数十年不倒。
最后,我们再看看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刘墉与纪晓岚的年纪差不多,刘墉比和珅大三十岁,纪晓岚也比他大二十六岁;再加上和珅是皇帝的宠臣,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刘墉与纪晓岚都是圆滑世故之人,而在朝堂之上也都尽力自保,所以不会出现像民间传说、影视剧中所说的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甚至表面上看来,他们二人与和珅相处的还是比较融洽的,尤其是纪晓岚。据说他与和珅私交还是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常常陪在帝王身边,大有“同病相怜”之感,而且很多时候他们也会相互配合讨好乾隆,可以算是好搭档了。而刘墉与纪晓岚的关系就更好了,纪晓岚是刘统勋的学生,而且他们都是有才华之人,无论是诗书还是书法,都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名家。而且他们还有很多共同爱好,比如他们都喜欢收藏砚台,而且经常相互赠送,并在上面相互题字,就在刘墉去世之前,纪晓岚还送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砚台过去。他们还经常在一起谈论佛法、诗文,纪晓岚特别喜欢“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句诗,刘墉还半开玩笑的手书这句诗,作为挽联送给纪晓岚,当时二人还活得好好的呢!
刘墉与纪晓岚虽然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与和珅是死对头,但是在和珅权倾一时之际,他们还是很难得的没有讨好、依附和珅,虽然采取各种保身之法,却始终没有成为和珅的党羽。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也算是很可贵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