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战争外交:「四国同盟」构想

日本的战争外交:「四国同盟」构想

00:00
12:54


今天咱们谈谈二战中的“四国同盟构想”——一个未能达成的同盟。

事情要从“三国军事同盟”开始说起所谓“三国军事同盟”,就是1940年9月27日,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个轴心国,在柏林缔结的军事同盟。全称叫《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也称《三国轴心协定》。

“三国军事同盟”是由日本发起和推动的。因为日本的“北进战略”受挫之后,基本国策变北进为“南进”。所谓“北进战略”,简单说就是联合德国夹击苏联。而所谓“南进战略”,就是通过与德国结为军事同盟,把英美两国势力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驱逐出去,并把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纳入到日本的“大东亚新秩序”中,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所以1940年9月由日本发起,在东京与德国就缔结“日德军事同盟”磋商,日本的所谓“南进战略”必定会与英国、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南进战略”必须保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与德国结盟,取得德国的支持;二是与苏联签约,与苏联达成某种默契或者和平承诺。

但是日本与苏联,在东北亚地区存在太多的利益纠葛。所以日本采取了先易后难,分两步走的策略。先与德国达成基本一致,然后再邀请苏联加入,同时也可以利用德国对苏联施加影响。所以三国同盟条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四国同盟”构想。最终目的是要签署一个四国同盟条约,利用德意日苏“四国同盟”的力量,达到全面压制美国的目的,使美国能够放弃参战。但最后的结果是,第一步《三国同盟条约》成功缔结了,而第二步“四国同盟”未能达成。

日本方面对“四国同盟”曾寄予很大希望。1940年9月4日,第二次近卫内阁就曾召开首相、陆相、海相和外务四相会议,通过了《对苏基本决策纲要》。简单说就是:

一,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要同苏联保持和睦关系。使苏联的对外政策同各缔约国的政策相吻合;

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将承认苏联对印度的领有权,使苏联的扩张方向向波斯湾地区发展,以避免同日、德的利、益产生直接冲突;

三,日本、苏联、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在亚洲、欧洲和太平洋地区对美国形成包围之势。

德国认为“四国同盟”可以一举两得,即可以牵制美国,又可以限制苏联。所以1940年10月,德国开始出面与苏联商讨“四国同盟”,并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11月15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提出了德国拟定的《四国同盟方案》:

第一,日、德、意、苏四国共同为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第二,苏联要与日、德、意三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步调一致;

第三,四国不与四国中任何一敌对国订立协定;

第四,四国在经济上互相援助;

第五,在势力范围划分上,德国、意大利控制欧洲和非洲;日本控制整个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苏联控制波斯湾和整个印度。

 

苏联对德国的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是:

第一,德国首先要先从芬兰撤军;

第二,苏联要有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建海军基地的权力;

第三,在巴尔干地区要承认苏联对保加利亚的领有权;

第四,日本要放弃在库页岛开采煤、铁和石油的权益。

从德国的提案和苏联的修改案来看,德国与苏联在联手瓜分世界,共同主导世界新秩序的总原则上是一致的,没有分歧,但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利益划分上有巨大分歧。德国的主要诉求,是要苏联放弃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而苏联的诉求则是认为,巴尔干的利益不但不能放弃,还要得到保障。

德国向日本通报了德苏交涉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三国对苏交涉的基本原则,就是所谓的《里宾特洛甫腹案》。简单说就两条:

第一,苏联必须承认德意日三国,对世界新秩序的领导地位。

第二,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坚持德国方案。 


日本根据德国的提案,苏联的修正案,以及里宾特洛浦腹案所提出的《基本方针》,制定了一个更详细具体的《四国军事同盟案》,主要内容有十条:

第一,由德国居间斡旋,日本获得库页岛的领有权。如果苏联不同意,则日本要求苏联5年之内供应250万吨石油,日本可以提供相应的开采设备。

第二,日本承认苏联在外蒙古的地位;苏联承认日本在满洲和内蒙古的地位。

第三,苏联停止援助蒋介石。

第四,划定苏联、满洲和外蒙古之间的边界。

第五,日苏缔结《渔业协定》。

第六,苏联降低日德物资运输过境税。

第七,苏联要承认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新秩序建设的范围。

第八,日、德、意、苏四国要齐心协力,共同阻止美国参战。

第九,二战结束后,四国可重新划定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

第十,德国和意大利要共同牵制苏联,一旦苏联进攻日本,德意应对苏开战。

日本的方案,除了提出了涉及日本利益的问题之外,事实上在巴尔干的问题上试图调和苏德分歧,所以提出先暂时搁置争议,战后可以再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建议。从日本的提案看,日本的目的是企图利用德国的力量影响苏联,使日本能够继续享有在库页岛开采石油、煤、铁等特权。然而,苏联提出的条件,则是日本必须放弃在库页岛的权益。“四国同盟”大约从1940年10月进入实质性接触。经过近5个月的反复拉锯,在各自的核心诉求上始终没能取得实质进展。所以到1941年3月,日本外长松冈洋佑出访柏林和莫斯科,希望直接斡旋德国和苏联,促成四国同盟条约。但是此时德国的处境与希特勒的想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在1941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美国事实上已经放弃了中立,开始介入欧战了。既然“三国同盟”没能阻止美国参战,希特勒认为再加上一个苏联,也不可能阻止美国参战。这就是后来斯大林所说的,“四国同盟”最大的问题,是苏联与德、意、日三国相互协力的问题,而希特勒此时不仅不需要苏联的协力了,而且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说,德国的外交战略这时已发生了决定性转变,德国已经决定要通过击溃苏联的方式来应对美国参与欧战的局面了,所以德国首先放弃并退出了《四国同盟条约》的磋商。

 

而日本也只得从斡旋促成“四国同盟”,转而寻求“日苏双边关系”的谈判。希望在日苏之间建立一个双边协定,所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再次访问莫斯科,与莫洛托夫和斯大林进行秘密会谈,最后的结果是,1941年4月13日,日苏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

 

简而言之,在日本最初的外交战略中,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本来应该是“四国同盟”的第一阶段,但“四国同盟”磋商的失败,最后演变成了“三国轴心同盟”,和《日苏中立条约》的结果。

“四国同盟”  之所以最终未能达成,从日本的角度看,日本企图借助四国同盟,达到其在亚太地区驱逐英美等国殖民地势力的构想是不现实的,多少有些日本外交家的异想天开。因为英美两国在亚太地区拥有强大的海军,无论是日德结盟还是日德意苏四国结盟,至少在海军都尚未达到与英美海军对抗的实力。从一战后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到1935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日本海军规模一直受到限制,使日本海军实力始终未能实现同美英保持相同的水平。

另外日本与苏联之间,在东北亚地区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当苏联提出要废除日本在库页岛的各项权力,作为“加入三国军事同盟”的条件时,日本并不愿意接受。而德国在让苏联放弃巴尔干利益的问题上,也是不想妥协。

而对苏联而言,“四国同盟”是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补充,在保证了西部安全之后,还可以保证东部安全。但是如果安全的代价,是要苏联放弃黑海的出海口和巴尔干以及在东北亚的利益,这种德日夹击态势下的被施与的和平,苏联很难接受。

所以由于日、德、苏三国最终无法调和各自的对外利益,使“四国同盟”的构想胎死腹中。

但是,由于日本已经把对外扩张战略的最终目标定为实现“南进战略”,日本就必须与苏联之间签订一个协议,以保证南进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松冈洋佑在从欧洲回国的途中再次访问莫斯科,迅速同苏联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虽然这个《日苏中立条约》也没能解决日本和苏联之间的库页岛利益问题,但是《日苏中立条约》使苏联得到了东部安全的承诺。而日本成功地使苏联放弃了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也解除了日本南进战略的后顾之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