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多尔衮有哪六大弊政?
2. 明末三大思想家有哪些主要思想?
3. 多尔衮死后,顺治如何快速掌握实权?
4. “达赖喇嘛”指什么,清朝怎样透过封达赖和班禅来管理西藏?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自从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的地位就嗖嗖往上升,先是从“叔父摄政王”升级到“皇叔父摄政王”,后来又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也就是整到最后,把这个“叔”字整没了,直接变成了顺治小皇帝的爹。
现代人有一个说法,多尔衮这个爹,比较货真价实,因为顺治的娘,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迫于形势,嫁给了多尔衮。持这种说法的人言之凿凿地宣称,东北人粗鄙没文化,本来就有这个习俗,哥哥死了,弟弟就娶嫂子;老爹死了,即位的儿子可以把除了亲妈以外的其他小妈都揽入怀中,这叫做转房婚。
我们说不错,满族人以前确实有这个传统,但早在没入关之前的1631年,皇太极就下令,“凡取继母,伯婶母,弟侄妇,永行禁止”,也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家也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在改正很多习俗。所以,对于孝庄是不是嫁给多尔衮这事儿,我的态度就是不确定,也就是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因为正经史书没写这件事,当然,即便真有,也不会写。
其实无论有没有,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多尔衮是当时清朝实际上的一把手,顺治小皇帝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和玩。
前面说过,受到范文程的影响,多尔衮开始的时候,还是对汉族人不错的,至少在北京的时候,老百姓对于剃发易服很反感,他也就没坚持,同时很多事情,都尽量按照原来明朝的规矩办,比如说,第一本大清朝的法律,《大清律》,就是在多尔衮的主持下,以原来明朝律法为基础制定的。
可是随着清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多尔衮开始膨胀了,首先是自我的膨胀,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那享受一点儿岂不是应该的?所以,他的住所“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住得比皇帝好,玩得比皇帝好,而在权力上,更是没顺治帝什么事,大小官员的升迁免职,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其次就是对待汉族人的态度也变了,变得膨胀了,从以前的小心观望,变成了蔑视,由此,就导致了六大弊政,分别是圈地令、投充令、逃人令、剃发令、禁关令以及屠城。
一
圈地、投充和逃人这三个命令实际上是有关联的,所谓圈地,就是政府下令,在某一个地区,满族人可以随意抢汉人的土地,他们随便画一个圈,这地就是我正白旗的了,你还不敢有脾气。可是这么一弄,原来的汉族地主和农民就把锄头一扔,打不过你,地给你了,我不种了还不行吗?这一下,清朝的达官贵人傻眼了,你不种地了,那我要这么一大块地干啥?于是多尔衮下令,可以强迫汉人老百姓种地。实际上,相当于把汉人当奴隶对待,这就叫做投充令。
不过,汉族人据说也长了两条腿,是一种会跑的动物。于是,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逃亡,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们只能接着颁布法令,逃人令,核心就是一句话,“有隐匿逃人者斩”,谁敢收留这些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汉人,掉脑袋。概括地说,这个法令条目有一百多条,规定了各种窝藏逃跑农民的惩罚细节,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
禁关令比较简单,就是不让汉族人去大东北,那嘎达是俺们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万一你去了,刨一根儿小人参,把俺们的龙脉砍断咋整?打个黑瞎子灰熊,把俺们的吉祥物弄死了咋整?所以,大东北被列为开发和旅游的禁区。
屠城这件事严格来说,并不是行政命令,而应该这样说,多尔衮没有制止清兵的屠城举动,是他的一大弊政。著名的,有前面说的“扬州十日”,除此之外,四川、江阴、广州等各地的大屠杀,都是事实,也就是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下手,几十万几十万地杀人,实在不是人干的事儿。
不过有一个在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却不能完全归罪到这群东北人的脑袋上,因为指挥在嘉定三次屠杀老百姓的,是一个叫做李成栋的汉人,这家伙本来是李自成的手下,后来投降了清朝。最无厘头的是,这个王八蛋干完了“嘉定三屠”,杀了无数同胞之后,不知道怎么地,又打起了旗号,要反清复明,造清朝人的反。结局就是被人追杀,淹死在一个小河沟里,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报应了。
相比于上面五项,反响最大,反应最激烈,也是最让汉族老百姓不能接受的,就是多尔衮颁布的剃发令。
顾名思义,剃发令就是强迫汉族人都要把头发修理成满族人那个“金钱鼠尾”发型。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标明谁是服从者,谁是不服者。清朝士兵在大街上一眼望去,凡是脑袋后面飘扬着一个老鼠尾巴的,那都是自己人,没有的,自然就是不服气的;
剃发令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从心理上,打压和奴役汉族人,当然,这是多尔衮的想法。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相当重视外在的形象,《孝经》里面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爹妈给你的东西,你不能随意破坏,这是一切孝的开始,所以,汉族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修剪,让其不影响日常生活,绝对是不能随意剪头发,刮体毛的。可是现在混蛋多尔衮说了,必须剃头,这一条是那时候很多汉人万万不能接受的。
很快,汉族人就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抵抗,我们前面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上台的时候,各地本来已经投降了满清的明朝将领纷纷起义造反,就是因为这个剃头令。你让我投降可以,咋还要剪我的头发呢?不干,坚决不干。随后的很多屠杀,比如说江阴大屠杀,也全都是因为这个剃头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命令,清朝不会用那么长时间才占领整个中国。
多尔衮在这一点上,也是铁了心的,坚决推行剃头令,绝对不妥协。他在给前线总指挥弟弟多铎的命令里说:“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下令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占领区剃发,违令者死,如果地方官敢上奏反对,“杀无赦”。
民间的说法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就是清朝将领让一队士兵带着理发师在街上转悠,看见留发的,上去就剃,敢于反抗的,当场杀掉,然后把脑袋挂在理发师担子后面的一根竹竿上。一直到了民国,走街串巷理发师傅挑的担子上,还竖着这么一根竹竿,当然,那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竹竿子上,曾经是一串串的人脑袋。
现在中国很多地区流传一个说法,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实际上,这个习俗可能和剃头令有关。原因是随着清朝逐渐在中原站稳了脚跟,老百姓对于剃发的反抗也不那么激烈了,有些人就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挑出了正月,整个月不剃发,以表达对明朝不用剃发的怀念,这就叫做“正月不剃发,思旧”,思念旧朝的意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死舅”,你要是在正月理了发,你舅舅就没了。这当然是迷信,否则就说郭老师那个发型,一个正月不知道要打理多少次,那有多少舅舅那也不够啊。
二
其实,虽然清朝的剃发令很严厉,但也有漏网之鱼,还是有很多汉人,保持着明朝的发型服饰,潇潇洒洒地活了一辈子,这里面就包括了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出身于太原王氏,和黄宗羲、顾炎武两人并称为“明末三大思想家”。
宽泛地说,这三人都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者和引路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是“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也就是强调法治和制度的重要性,隐隐约约地反对君主制度,主张精英治国,说天下的官员们都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些都非常接近现代的民主思想,所以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顾炎武也主张“众治”,反对“独治”,但他更强调个人的修养,和民众的力量,所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也就是人人都应该,也必须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话后来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流传至今。
不过王夫之和黄顾两人稍有不同,虽然在政治上,王夫之也说出了“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思想,但他还是拥护帝制的,认为皇帝这玩意可千万不能没有,实际上,他的主要贡献,不在民主思想上,而是在哲学上。毛泽东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船山就是王夫之的号,他自称为船山病叟,他这一派的学问也就称为“船山学”。
我这里却不太可能概括出王夫之的思想,为啥?因为他对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之学,宋明理学,张载的气学,乃至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都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对所有这些学问都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你让我如何总结?
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就是“六经责我开生面”,六经代指儒家的学问,进一步延伸到所有的古典学问,意思是,我王夫之一个人就可以对这些学问进行评注和创新,每一门学问都有取有舍,所以,对于这位真正的大学问家,我没办法评判,也没资格评判。他后世的粉丝里,除了有曾国藩、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著名人物,还有老外,美国人,1985年的时候,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评出了世界范围内的古今八大哲学家,王夫之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我既然是讲历史的,这里就单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讲,那王老爷子也有一本书值得我们大读特读,那就是《读通鉴论》,是王夫之读《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一共将近70万字,都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说,满满的都是干货。这老先生有一句关于历史的话,叫做“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这也是他“理势合一”的哲学思想概述。
我们说按照这个理论,王老爷子应该能认清楚,清朝占据天下是顺势而为,是合理的,他应该乖乖地把头发剃了,可他的做法却不是这样的。
当黄宗羲和顾炎武最后都放弃了奔走呼号的反清复明,剃了头发,表示对新政权的顺从之后,王夫之还是坚持不剃发,甚至逃进深山,最后连笔和纸都买不起,吃了上顿没下顿,全靠朋友的接济才没饿死,过得那叫一个惨。幸好,福建巡抚郑端是他的粉丝,不仅没追究他不剃发的罪过,还经常派人去山里给他送生活必需品,最后,王夫之,王船山,活了和孔子一模一样的年纪,73岁的时候寿终正寝,终生没有剃发。
三
言归正传,我们说如果清朝就沿着多尔衮的这六大弊政走下去,最后会不会像蒙元那样,不到百年就完犊子了,还真不好说,幸运的是,老天爷想让这群满族人统治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儿,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件事。
公元1650年12月9日,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途中,意外地从马上掉下来,摔了一下之后,在病床上躺了21天,于31日去世,年仅38岁。关于这家伙的死,公认的就是一场意外,或者说老天爷看多尔衮不顺眼了。
不过他死之后,围绕着他留下的权力真空,阴谋就诞生了。
先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试图收服多尔衮的所有部下,然后再继承多尔衮的那个“皇父摄政王”的头衔。只是这哥们的水平实在太差,反而被多尔衮的手下几个旗官一举拿下,随后这几个旗官又被郑亲王济尔哈朗收服。
这个济尔哈朗虽然在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没啥权力,甚至连辅政大臣这个招牌都丢了,但多尔衮一死,他就开始活跃起来,软禁了阿济格,然后把多尔衮的正白旗,和本来就属于皇帝所有的正黄、镶黄两旗合并,起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做“上三旗”,从此都归皇帝亲自统领。这一招很是好使,它让原来多尔衮亲信统治的正白旗获得了一个超越其他旗主的地位,大家都觉得,多尔衮虽然死了,跟着这个济尔哈朗,可能日子也会不错。
随后,济尔哈朗更是进一步提拔很多支持自己的人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这里面就包括了后期大名鼎鼎的苏克萨哈和鳌拜。一系列神操作之后,济尔哈朗逐渐掌控了局势,1651年3月12日,这哥们亮出了终极大招,上书弹劾多尔衮,说他僭越皇权,谋害皇兄豪格,大逆不道。
大清满朝文武对这个结果是既感意外,也没有意外。意外是觉得这件事来得太早了,多尔衮死了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刚死那时候,顺治皇帝可是把他当作亲爹来治丧的,追尊他为皇帝,庙号“成宗”,风风光光地埋进了一个大土堆,现在坟头上的草还没长出来,就要进行清算了,这个弯儿实在是有点儿急。
不意外的原因也很清楚,因为只要有点儿政治嗅觉,就能感受到,咱们13岁的小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早就对多尔衮跋扈专权不满已久,多尔衮死了,顺治帝必然会对朝廷上多尔衮的势力进行清洗。济尔哈朗这个曾经的窝囊废之所以敢,而且还能收编多尔衮的部下,最后还弹劾多尔衮,背后撑腰的,就是顺治皇帝。
接到济尔哈朗的弹劾上书,年轻的顺治帝点点头,你做的对,然后没有片刻犹豫,马上就宣判多尔衮有罪,剥夺一切封号,甚至还把本人从棺材里拉出来,砍掉了脑袋,以表示其罪大恶极,同时,很多和多尔衮有关的朝廷官员都被清算,无数官帽子,还有帽子下面的脑袋落地。
我们之所以说济尔哈朗在这件事里,就是顺治皇帝手里的一杆枪,是因为当尘埃落地之后,老济在职务上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而且很快隐身在幕后,回家过清闲日子去了,彷佛他曾经飞扬跋扈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顺治皇帝福临的正式亲政,掌握清朝朝政大权。
当然,付出总是有回报的,一年以后,济尔哈朗被晋封为“叔和硕郑亲王”,除了多尔衮,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叔王”,几年之后,济尔哈朗死了,顺治帝是嚎啕大哭,下令罢朝七天,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因为一个大臣死了休假时间最长的一次,可以说是极尽哀荣。
你可能会问了,一个十多岁的小皇帝,咋就和济尔哈朗配合得这么好,如此顺利地收回了权力?这一点史书上没写,但在我来看,很有可能是他背后的那个亲娘孝庄皇后的谋划,这个女人是相当地不简单,我们到康熙大帝的时候,还会说到她。
无论如何,爱新觉罗福临在1651年,他13岁的时候,掌握了大清最高权力,而且是不掺水的实权。
四
掌权之后,这个顺治皇帝对西藏的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再一次发出了邀请函,请他来北京玩玩,见个面。我们这里用这个“再”字,就是因为清朝统治者自从入关之后,一直都在邀请达赖进京,和年轻人追女朋友的那个劲头差不多。那这就要问一句,西藏是啥地方?它的这个喇嘛咋就这么重要?
前面我们说过,西藏这地方,汉人以前把他们叫吐蕃,但满族人也是老外,所以他们不想跟着汉族人叫,而是采取了更接近西藏本地人的叫法称呼这个地区,那就是“卫藏”。
“卫”在藏语里就是中央的意思,指的是围绕着拉萨的地区,也叫前藏,而“藏”指的是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所以,“卫”和“藏”的本意是两块毗邻的地区,合起来称之为卫藏。又因为在满语里,这个卫的发音和“西方”一词几乎是一样的,而卫藏又恰好在中国的西南方,所以,渐渐地,后来卫藏也就转变为了西藏,出现在清朝的正式文件里,到了现在,变成了那个地方的正式称呼。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叫它西藏,实际上和东北土话有相当大的关系。
搞清楚了这个地域概念,再来说说为啥大清要三番五次地邀请这个达赖喇嘛到北京旅游,其实就是四个字,政治原因。
我们先要明白一件事,达赖喇嘛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就是那个哭着喊着非要和明朝做生意的蒙古汉子,那你就应该知道,他在位的时候,带着蒙古人征讨四方,相当地威风。也就在那个时候,俺答汗认识了来自西藏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和尚索南嘉措,两人见面之后,东家长西家短,李家大妈王老汉,聊得那叫一个投机。俺答汗一高兴,就封人家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这么长,是不是也挺牛呢?是的,挺牛,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佛法高深,知识如同大海一样的上师,简称达赖喇嘛。
索南嘉措接受了这个称号之后,还挺谦虚,说我之所以这么有知识,是因为我不是人,俺就是一个转世的灵魂,上辈子,上上辈子,一直在学习,才这么有学问。所以,我上上辈子的根敦朱巴,上辈子的根敦嘉措,都需要被追封为达赖,我排老三,也就是第三世达赖喇嘛。
经过这么一番忽悠之后,这个索南嘉措索老三死了之后,必然也是要转世的,无论多少艰难困苦,都必须投胎转世,你要是说太累了,死了得了,不转了,那肯定不行,因为你已经不是你了,是那个根敦朱巴,人家没吱声,你就必须继续接着转。
就这样,到了顺治时期,就转到了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他的佛法怎么样,咱们不知道,我估计顺治也不关心,关键是这个人和当时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关系特别好,在固始汗的支持下,他成为了西藏宗教和世俗两大方面的领袖,一句话,西藏王。
固始汗当时也是蒙古草原上势力极大的一个团伙。在当时整个蒙古草原还没有完全倒向清朝,西藏五世达赖喇嘛态度也很暧昧的情况下,大清皇族极力邀请第五世达赖喇嘛见面,这背后的意思,当然是路人皆知。
顺治小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在邀请书上声明了,您来了之后,不住在我家的旧房子里,也不住宾馆,住哪儿呢?我给您盖新房子,这就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的西黄寺,是顺治为了五世达赖来京,特意修建的。
不仅如此,顺治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还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园万寿山上面,为达赖修建了永安寺和大白塔,永安寺还罢了,但那个大白塔今天已经成了北海公园的名片,网上几乎所有关于北海的照片,白塔都是一部分,建筑质量也算是杠杠滴。
在新房子和大白塔的感召之下,五世达赖权衡了利弊,然后决定去北京走一趟。
阿旺罗桑嘉措到京之后接待的隆重我们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顺治皇帝重新授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他接受了,这里面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相当于手拉手地对外宣布,大清和西藏从此就是一家人了,谁敢欺负我大哥,我坚决不答应;第二,大清王朝正式承认达赖喇嘛对西藏的统治权;第三,从此之后,不经过大清朝廷中央认证的达赖喇嘛绝对不好使,对西藏没有统治权,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命运。
这里顺便说一句,到后来康熙时代,大清王朝觉得西藏只有一个喇嘛,实在是比较麻烦的事情,麻烦在于集权。你别看大清自己集权相当彻底,可是周围的政权如果也这样干,它肯定不放心,因为万一这个集权的达赖喇嘛威望太高,振臂一呼,所有西藏的大喇嘛小和尚都跟着他造反,那就不好玩了。咋办呢?简单,分权就是了。
于是,康熙后来又册封了一个叫做“班禅额尔德尼”的活佛,“班禅”的意思是大智慧,大学问,“额尔德尼”是满族语,意思是珍宝,翻译过来就是如同珍宝一样的大智慧,简称班禅。从这时候起,在政教合一的时代,达赖和班禅就一同管理西藏事务,一份权力分为两份,还互相监督。
有意思的是,从宗教上来说,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班禅则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大家知道,观音姐姐是阿弥陀佛的一位肋侍,也就是站在阿弥陀佛身边的侍从,这样一看,班禅的地位好像比达赖高一些,可是在实际管理上,达赖的驻地是前藏,也就是拉萨的布达拉宫,而班禅的驻地是后藏,日喀则,这又显出好像达赖的位置更重要一些。当然,具体如何,还要看人,不过这也许正是清朝统治者需要的,你俩大眼瞪小眼,没事就比比谁大谁小,俺大清是裁判员。
言归正传,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大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最后好好的皇帝不当,出家了,这事儿是真的吗?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最爱听的一个节目,老师加油
西藏这段听的云里雾里
豆米口才故事 回复 @听友199223029: 就相当于现在自治区差不多,精神领袖是达赖和班禅。就跟以前西方教主一样
太累了,不转了,哈哈。就喜欢老师的幽默感
来了
郭老师躺枪
怎么不能删除播放历史了
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吧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更新了
打卡
抢夺汉人财产,奴役汉族人身,摧残汉人精神
墨眉无锋似剑非攻 回复 @如是我闻winson说: 汉人自己作死,财富权利都在那帮士人地主阶级手里,人家投降还是地主,当官的。普通百姓确是受这帮人所累,涂炭生灵。所以什么时候都是靠自己,别想着依靠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