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73. 辅政四大臣

中国历史真相 | 173. 辅政四大臣

00:00
24:00

本期内容:

1. 清初文字狱“明史案”详情及背景?

2. 康熙继位后四大臣的所作所为和内斗?

3. 康熙智擒鳌拜详情?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面我们讲明朝的时候,提过一个人,就是那个在《皇明大政记》里,把隆庆皇帝朱载坖的名字写成朱载垕,给皇帝改了名字的朱国桢。


这位朱大人可不仅仅写了一本书,做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他贡献了很多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有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书,当时称为《明史》,或者叫《明史概》,无论什么名字,反正是没写完的一部手稿。


等清朝人打进了北京,朱国桢的后人跑到了江南,家道衰落,就有点过不下去了。天无绝人之路,他们遇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是相当地有钱,是不是偷税漏税才有钱的,我们不知道,但朱家人最后用这本明史手稿做抵押,从这家人手里借走了1000两白银是事实。


这户人家姓庄,决定要用1000两银子换一本残破手稿的,就是这户人家的大少爷庄廷鑨。


                              一


庄廷鑨自幼就喜欢读书,15岁考中秀才,被推荐入国子监,成了一名贡生。可惜的是,随后这哥们生病了,不仅病了,眼睛还瞎了。啥也看不见之后,庄廷鑨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英雄人物,那就是写出了《左传》和《国语》的左丘明,据说左老先生也是一个盲人。庄廷鑨决心以左丘明为榜样,弄出一部流传后世的史书来,但你让他像左丘明那样,自个儿从头来写,一来他小庄没有那个才华,二来时间也忒长了点儿,他病得不轻,可能等不及。


现在有句俗语,叫时间就是金钱,这话在很多时候,反过来也是适用的,也就是金钱也可以用来买时间,付出了银子之后,朱国桢没写完的明史手稿就落在了庄廷鑨的手里,相当于买到了时间。


随后,庄家就开动了,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不仅添置各种印刷的机器,而且请来了很多名士,干啥?修改这本明史手稿,并且补写崇祯皇帝和南明的那些故事,然后印刷,以庄廷鑨这位盲人的名义出版。


据说当时老庄家开出的价码是,一千字30两白银的稿费,这个钱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名相当于现在厅级干部的六品官员,年薪大概才是45两白银,换句话说,庄廷鑨的许诺是,只要你能写出让我满意的1500字,就给你一名副市长的年薪。


但是书写完不久,还没来得及刻版印刷,庄廷鑨就因病逝世了,他爹庄允城为了实现孩子的遗愿,于1660年终于把这本命名为《明史辑略》的书印刷出版了。


有一点庄廷鑨猜对了,他终于靠着这本书留名千古了,但他只猜到了这个开头,没猜到结尾。这个结尾很惨烈,庄廷鑨的出名是靠着包括他家族在内的一千余人获罪,70几个人脑袋落地换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七品县令叫吴之荣的,因为腐败坐了大牢,出狱之后,为了归还自己历年贪污的银子,就在湖州以各种名义敲诈富户,偶然之间,看到了这本《明史辑略》,略微翻了一下之后,吴大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本书是有问题的,为啥?因为在这本书新写的崇祯和南明部分,充满了对满族人的蔑视和不屑,以及对汉族抵抗将领的歌颂,直接称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建州的蛮夷。


而且,书中一直使用的,都是明朝的年号,北京的顺治皇帝在龙椅上都坐了17年了,你老庄家出的书还是用南明的永历年号,你尊谁为正统,想给谁磕头,那还不是很清楚的一件事吗?


于是,吴之荣马上拿着书告到了杭州将军松魁那里,松魁这个东北人是个大老粗,当时没觉得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就转给了巡抚朱国祚,朱国祚当时正忙活着收税,也觉得这就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转给了督学胡尚衡。整个过程相当于吴之荣把状告到了军分区司令那里,司令转给了省长,省长又让教育厅厅长处理一下。


老庄家作为当地的豪门大户,自然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马上采取行动,把外面流行的书收回,修改了敏感文字,重新出版。同时大量的银子送了出去,省长,教育厅厅长本来就没当回事,这一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瞅着,这件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可是吴之荣告了一圈,弄了一个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很不开心,也不甘心,要是一般人,可能也就算了,但这个姓吴的大贪污犯显然是个狠角色,他自己掏路费,拿着原稿,去了北京,直接把这个案子捅到了中央政府,在辅政大臣鳌拜的直接干预下,清政府派出了刑部侍郎罗多到湖州,明确下令,让吴之荣配合,审查“明史大案”。


吴之荣这时候是完全把赌注放在了台面上,发家致富报仇,还是掉脑袋下地狱,全看这件官司的结果了。他有一个仇家,是南浔的富商朱佑明,于是,他直接对钦差大臣罗多说,看见没有,这书里明明白白地写着,他们是根据一部“朱氏原稿”写成的这本书,这个朱氏就是富商朱佑明。


最后的结果很不美好,公元1663年,也就是顺治儿子玄烨当上皇帝的第三年,这个案子审结,一共2000多人被株连,有名有姓被处死的人物大概是70多,几百人被流放。庄廷鑨的老爹庄允城死在了监狱里,弟弟庄廷钺被凌迟处死。


给这本书作序的大才子李令皙全家被杀,最小的儿子才16岁,围观的官员们都有点儿于心不忍,说你少报一岁年龄,说15岁吧,这样可以流放,不用死了,谁知道这孩子说“予见父兄死,不忍独生”,随即被杀。


南浔的那个富商朱佑明,根本连这本书是啥都不知道,就因为和吴之荣有仇,被惦记上了,也弄了一个全家灭门的惨烈下场。倒霉的还有那些参与校阅的,刻字和印刷的工人,书店的老板等,全都被处死。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清初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大致经过,这件事被金庸老先生写在了小说《鹿鼎记》的开头,整部小说就是围绕这件事展开的。


实际上,我们说金庸和这件事本身也有一些牵连,他本来的姓就是查,名字叫查良镛,这个查不是渣男的那个渣,而是检查的那个查,读姓氏的时候念查。


金庸的祖上有一位叫做查继佐的,是清初的一位大学问家,大才子。当老庄家发行《明史辑略》这本书的时候,这位查继佐就发现上面列出来的参校人员名单里,自己的名字居然也在上面,可是这事儿他明明没参与,于是,他就跑到当地教育局说老庄家侵犯我的名誉权。


不仅仅如此,按照他的学生沈起的《查东山先生年谱》记载,当时这位查老先生给教育局的信里,明确说道“间有非所宜言”,意思就是这本书里面很多话都是不对的,犯忌讳的。所以,严格来说,金庸的祖先查大才子才是第一个告发《明史辑略》的人,但这种举报只是学术上的,和吴之荣那个小人的举报,是天和地之间的差别。


接到查继佐的举报,教育局也备了案,还没等这事有眉目,明史案就爆发了,查继佐因为名字在这本书的顾问名单里,自然也被抓进了大牢,后来一审查,发现这哥们早就去教育部门告状了,于是无罪释放了。


不过金庸的《鹿鼎记》自然是不会这么写,因为大清早就没了,吴之荣也被钉到了小人的耻辱柱上,现在说自己祖宗名字在《明史辑略》上,不仅不会被杀头,还是挺光荣的一件事。所以,《鹿鼎记》里的查继佐,也就是伊璜先生,从来没有告发过老庄家,而且还是一个相当英雄的人物。


当然,历史上的查继佐也是一条汉子,先是参与反清复明,后来又写了《罪惟录》,也是一部纪传体的明史,这本书比《明史辑略》还要反清,书里面到处都是大骂清朝人的句子。不过老查写完之后,唯一的读者就是他媳妇儿,估计还是躺在被窝里,偷偷地念给老婆听一下,过过瘾,他是绝对不敢拿出来的。在整个清朝200多年的历史,这个《罪惟录》都呆在老查家的夹壁墙里,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大清亡了,它才算是见到了天日,出版发行。

                                  二


言归正传,对于江南三大案,还有明史案,或者同一时间发生的其他冤案,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用满清统治者残暴来归纳总结,除了上一集说过的经济因素,它们还和当时大清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前面我们说了,顺治皇帝去世之后,由于即位的康熙皇帝玄烨才8岁,就立了四个辅政大臣,这四个家伙全都是保守派,啥意思?意思就是这些家伙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作风上,都对顺治皇帝采取的更张旧制,“渐习汉俗”的做法很不满意。


在拿到权力的当年,也就是1661年,这四个家伙就下令废除了顺治皇帝设立的十三衙门和内阁,恢复了原来在关外的内务府和内三院,然后又修改了官员等级制度,让顺治制定的满汉官员品级一样的政策彻底失效。


随着清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南明政权被赶到了缅甸,郑成功的北伐大败而归,整个中国可以说已经纳入了清朝的统治,四位辅政大臣这时候更是觉得没必要把汉人当回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除了不能容忍江南汉人不交税,进而发展到也不允许有读书人对他们说三道四,更何况很多满洲人的黑历史,还是那些儒家知识分子制造出来的,于是,发生江南三大案和明史案这样的,以立威和确定统治秩序为根本原因的屠杀,就丝毫不奇怪了。


其实这四个家伙不仅仅是看不上汉人,他们也看不上西洋人。前面说的那个汤若望,本来官当得好好的,小日子也算顺心,可是就在他干孙子顺治死后的第三年,公元1664年,突然之间被控三大罪名:“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这相当于程咬金的三板斧,一下子就把汤老爷子打懵了,73岁的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让另一个传教士南怀仁来替自己辩解。谁知道一下子把南怀仁也牵连进来,两个外国老爷子一起进了监狱,最后的判决是汤若望要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就在第二年行刑之前,天上突然出现了大彗星,北京发生了大地震,大清的这帮家伙,本来就没啥文化,肚子里那点儿墨水都是汉人的,这种事一发生,马上就想到了《易经》里的一句话,“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这就是老天爷警告你们,有事做错了。


孝庄太皇太后马上以此为根据下旨,释放外国的汤老爷子,四大臣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也不敢说啥,说不定这真的就是那个老汤的上帝显灵了呢。于是,汤若望被释放,又活了一年,死在了北京,享年75岁。


不过在这段时间,虽说四位辅政大臣民族团结搞得不是很好,但对于大清,他们也是有贡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统一全国,在这一点上,他们齐心合力,加速了这一进程;第二个是恢复农业生产,对于那些不是读书人的汉族老百姓,四个保守派还是相当地爱护,赈济灾民,鼓励开垦,使全国农业迅速得到恢复,他们功不可没,某些史书上说“府库充溢,年谷屡登,人物繁盛”,就是对他们的褒奖;最后一个就是他们定下了比较严苛的考核制度,加强了对各级满汉官吏的监督,可以这样说,后来康熙能开启一个盛世,他们也是有功劳的。


可是创业时间长了,合伙人之间大概率要起内讧,这一个商业上的定律,也发生了这四个家伙身上。


排名老四的辅政大臣鳌拜地位本来最低,但野心却是最大,在首辅索尼体弱多病不管事,排名老三的遏必隆生性懦弱也不太管事的情况下,鳌拜把目标瞄准了老二苏克萨哈,处处和他作对,两人经常是针锋相对。


之所以老四敢于挑战老二,一个巨大的原因是这个苏克萨哈本来是多尔衮的人,靠着揭发多尔衮得到了顺治皇帝的信任,但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却让朝里的一些大臣看不起。反观鳌拜,正宗镶黄旗出身,平定李自成,干死张献忠,攻打南明等等,身上的军功章挂满了几大排,怼起苏克萨哈这个老二,那底气,就不是一般的足。


                                三


公元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死。此人在死之前做的一件事,可以说是对满清贡献巨大,那就是在他的主持下,14岁的康熙皇帝开始亲政,皇帝亲政,就意味着以后大家要去听皇帝的,重大事情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索尼死后,从老二跃居老大的苏克萨哈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解除第一辅政大臣,也就是首辅的职务,换句话说,他要削自己的权,个人愿意去遵化守护顺治皇帝的陵寝,终老此生。


鳌拜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鼻子都差点没气歪了,为啥?因为苏克萨哈这一招叫做“寿与天齐,同归于尽”。


作为首辅,他辞去了辅政大臣的职位,相当于昭告满朝文武大臣和天下百姓,皇帝现在已经亲政,英明神武到不需要大臣辅政了,那么,排在他后面的遏必隆和鳌拜还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脸面赖在辅政大臣的位置上?苏克萨哈在实在斗不过鳌拜的情况下,想出这么一招,也算是相当有政治智慧了。


他还是低估了鳌拜的实力和跋扈。我们说鳌拜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军权上,除了能调动全国三藩以外的所有军队,鳌拜还拥有保卫京城的两万步兵,甚至皇帝的侍卫部队,他也可以间接控制,说句不客气的话,他如果想撕破脸皮,换一个皇帝并不是太难。基于这种恐怖的实力,鳌拜的性格就相当地跋扈,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交出权力,于是这哥们开始了反击。


他反击的办法一点儿都不新鲜,就是一句话,罗织罪名干死你。他在遏必隆的支持下,给苏克萨哈量身定制了24条大罪,什么“背负先帝”“别怀异心”等等,最神奇的是,居然有一条是“不欲归政”,指责苏克萨哈贪恋权柄,不愿意把政权归还给康熙。


人家老苏都要求去墓地看坟了,你还在这里说人家想继续把持政权?这简直比指鹿为马还荒唐,由此可见,鳌拜和他的党羽们根本就不在乎别人如何议论,我就是诬告你,你能咋地?然后,以这些罪名为基础,鳌拜请求判处苏克萨哈死刑。


14岁的康熙帝并不糊涂,他的回答是“核议未当,不许所请”,对不起,老鳌,你整的这些罪名我咋看不明白呢,你回去再琢磨琢磨?接下来,《清史稿》上只用了八个字描写鳌拜的行为,叫做“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翻译过来就是,鳌拜挽起袖子,在康熙面前吐沫横飞地嚷嚷了好几天,最后竟然胁迫康熙同意了他的要求,苏克萨哈本人被绞死,几个儿子也全都砍了脑袋,只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幸免于难。


这件事之后,几乎整个朝廷都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鳌拜不好惹,比皇帝还牛掰。


当然,大家这么想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那个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少年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只看到了玄烨因为得过天花的一脸大麻子,没细细地琢磨一个潜藏的道理,能和天花搏斗一番而存活下来的家伙,那能是一般人吗?事实证明,康熙还真不是一般人。


公元1669年,也就是苏克萨哈死了整整两年之后,这年夏天,已经16岁的康熙先是不动声色地把鳌拜在京城的亲信派往外地,然后又在京城的卫戍部队里添加了自己的亲信。关于这一点,《清史稿》里并没有太多的描写,但是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那是在这本书的《索额图传》里,是这样说的,“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


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个叫做索额图的家伙,在这一年的五月份,解除了自己在朝廷上吏部右侍郎的职务,重新回到了康熙身边,当上了一等侍卫。


这个索额图的爹就是死了两年的首辅索尼,而且四年之前,当康熙还只有12岁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就力排众议,让康熙和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大侄女举行了婚礼,换句话说,33岁,年富力强的索额图这时候是正宗的外戚。


放着一个组织部副部长不干,要干保镖,而且这个保镖只干了两个月,在成功拿下鳌拜之后,索额图又不当保镖了,这里面你要是说没有猫腻,那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地写明,但我们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康熙应该是和索额图密谋了对付鳌拜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如何擒住鳌拜。


从15岁开始,康熙就经常召集一群满族少年在后宫陪着他进行布库的游戏,所谓布库,就是从蒙古式摔跤演变来的一种满族人的体育运动,这个举动让鳌拜看在眼里,喜欢在心里。皇帝不喜欢汉人的诗书,喜欢满清的运动,对于这个老保守,自然是好事,况且,皇帝喜欢玩,自然就无心处理政事,自己的权力相对地,就变大了。


但这老小子不知道的是,和索额图商量了之后,这些布库少年,就成了对付鳌拜的一线战士。我们说鳌拜虽然已经六七十岁了,但这老家伙年轻的时候,是被皇太极亲口封为“满洲第一勇士”的,武功在女真人里排名第一,如果在抓捕的时候,一个不留神,被他跑出宫外,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以他的权势,换一个皇帝不是一件难事。


公元1669年6月14日,在鳌拜进宫单独拜见康熙的时候,被一群侍卫和小孩以“大不敬”的罪名逮捕,这事儿在《清史稿》上就一句话,“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


自古以来,这种事麻烦的不仅仅是抓人,后续的处理也很令人头疼,满朝文武都和鳌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剁了谁的脑袋,保留谁的权力,考验的就是上位者的智慧。


在这一点上,康熙展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他以“效力年久,迭立战功”为名,拒绝了一些大臣们对鳌拜的死刑判决,这一方面告诉大家,我不是为了你们的脑袋来的,另一方面,他的这个理由让所有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因为清朝刚刚建立,朝里大臣几乎都是有战功的,康熙传达的意思是我玄烨最看重的,还是咱们满族人的战斗力,有战功,就是我重视的大臣。


可是同时,他也没手软,对于鳌拜集团的骨干,这老头子的弟弟、亲信全都是一个字,杀。同时,把那个一辈子都唯唯诺诺的辅政大臣遏必隆归结到鳌拜亲信的队伍里,剥夺了爵位和权力。


上面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康熙智擒鳌拜,在金庸的《鹿鼎记》里,有一个小孩也是出了大力的,那就是韦小宝,可史书上没记载这个人,我也不知道有没有。


如果真的讨论这件事幕后的功臣,小宝不一定有,但大妈肯定有一个,那就是康熙的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她在康熙12岁的时候,就和索尼的家族联姻,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步妙棋,在苏克萨哈和鳌拜水火不容的情况下,把索尼家族和康熙紧紧地绑在一起,从整体实力上,为康熙能迅速平定鳌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十几岁的康熙能够镇静自若地,胆大包天地抓捕鳌拜,背后给他这个孙子出主意的,撑腰的,就是孝庄这个经历了三个皇帝的老太太。


言归正传,鳌拜被抓之后不久,就死在了囚禁的场所,估计是太郁闷了,从这时候起,大清朝廷的政权被16岁的小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并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盛世,康乾盛世,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owenNian

    老师,年羹尧,年希尧的真实历史可以多讲点吗?谢谢🙏

    枫落白衣 回复 @BowenNian: 做为偏政治类通史,不可能十分详细,请谅解

  • 正口味的VC

    清兵入关后,中国真正开始了经济、文化的全面衰退,狭隘的闭关锁国更加大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差距,悲哀啊

    豆米口才故事 回复 @正口味的VC: 你没好好听课呀,明朝时候大航海就开始了。这么说吧,明朝的时候,高端的瓷器已经被欧洲制造垄断了,那时候的瓷器已经比中国做的好了。

  • 在一颗小星星下

    那个吴之荣真的坏透了

    缪因子 回复 @在一颗小星星下: 这类人渣很多!

  • BOOMinG

    金庸最出名的还是核武器和他的裤子

  • 徐豆豆了

    很喜欢

  • 听友195378008

  • Lynda37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 听友466366669

    好了,文字狱开始了

  • 落月无情满江红

  • 疯神演戏

    沙发沙发大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