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少游境凄婉

029少游境凄婉

00:00
07:43

少 游 词 境, 最为 凄婉。 至“ 可 堪 孤 馆 闭 春寒, 杜鹃 声 里 斜阳 暮”, 则 变 而 凄厉 矣。 东坡 赏 其后 二 语 ①, 犹 为 皮 相 ②。

① 胡 仔《 苕 溪 渔 隐 丛 话》 前 集 卷 五十 引: 东坡 绝 爱“ 郴 江 幸 自 绕 郴 山, 为 谁 流下 潇湘 去”, 自书 于 扇 曰:“ 少 游 已 矣, 虽 万人 何 赎。” 

② 皮 相, 从 表面 看, 语 见《 史记· 郦 生 陆 贾 列传》。



        上一节王国维说秦观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是因为秦观的词深厚细致,境界却又是舒远的。一样是婉约派的代表,闲适里,我喜欢读晏几道,晏几道辞藻华丽,读起来内心轻松。相比起秦观,我害怕读秦观,在大学中文系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害怕读秦观的《踏莎行》。
       同是离别的忧伤,晏几道的伤,会叫你微笑,犹如恋爱之中的女子玩的娇嗔小把戏,读过之后,笑笑他的假清高、笑笑他的小心眼,却还装得如此正儿八经。而读秦观是不一样的,在读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揪着心、攥着书,有种生怕把某一个东西碰碎的紧张。
       秦观、李煜、柳永等都是婉约派的词人。

      读李煜,他的悲伤是气势磅礴蕴含无尽之哲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读柳永,他的悲伤是情意绵绵包含无尽之男女欢爱,“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干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读秦观的词,他的悲伤仅仅是凄婉还不够,伤心流血,似乎这个人从来没有快乐过,内心总是有无限的愁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秦观的词表现出来的痛苦已到极致,这样的痛苦,和李清照的痛苦又是不一样的,李清照的痛苦全在生活之愁苦、生活之辛苦、生活之艰苦、知己消逝、落魄凄清.....
       而秦观的痛苦,恰恰是在痛里。觉得他的心早已经干疮百孔,发出这一声声凄厉的却又不能痛快而出的隐忍的哀号。
       我们先看王国维指明的秦观的代表作: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幕。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励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上阂写景,楼台已被浓雾所迷,那么月亮也渐渐的模糊不清,望断桃源无处寻。孤馆里不能忍受这春寒,杜鹃凄啼残阳时暮。其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句是王国维津津乐道的凄厉之语。他的理由是“孤馆"“春寒”“杜鹃之声"“斜阳之暮”都已经营造了悲苦之境了。而“孤馆”又是“关闭",“春寒”才更寒。本已经是斜阳暮下,杜鹃又泣血啼叫。真是悲不胜悲,凄厉得叫人心惶惶。
       或许王国维欣赏此句的理由,还因为王国维由于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浓重悲观情绪的人。
       下以记事为主。驿站有梅花送来,鱼雁有托书信。这些被牵挂牵扯起来的愁恨重重叠叠无法细数。郴江悠然自得地绕着郴山,又为了谁流下潇湘去呢?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苏轼颇为欣赏的句子。而苏轼欣赏的句子却被王国维讥笑,认为苏轼不过只是懂得皮相。
      对苏轼欣赏此句的态度,我并不赞成王国维的观点。秦观的这句,表面上似乎流露出了对自己被贬谪的不满,似乎这句话又隐含着人生的无常,人生中总是充满变数。郴江本是愿意绕着郴山流淌的,可是怎么又改变了初衷,为什么要流下潇湘去呢?这样的追问,或许自己的内心是知道答案的,但是又似乎明知如此,却又不愿意面对,表面上看隐含着浅淡的不甘心,但是读起来又是明白的,期望自己应有面对人生的豁达之感慨。是悲苦,也是一种期许,期许解脱。
       不少人认为苏轼喜欢这句,大概是因为同秦观一样,遭受了贬谪之苦。苏轼的经历和他乐观旷达的心境,使他更懂得秦观最后一句的意味深长的暗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