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于11月1日至12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会议期间,东道主英国提出了一个旨在促使全球190个国家结束煤炭开采、逐步放弃煤炭能源的倡议。
倡议内容包括敦促各国尽快停止使用煤炭,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停止对新建燃煤电站的投资,加强清洁能源生产,号召发达国家在2030年、发展中国家在2040年停止燃煤发电。倡议还希望金融界承诺不再为煤炭发电融资。
这一倡议在第一时间便得到越南、埃及、波兰、智利、加拿大等国的响应。截至11月4日,已有77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将加入该倡议。在11月3日公布的一份新闻稿中,英国政府对此表示,这份倡议的出台“是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决定性转折点”。
“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但现实远比COP26主席夏尔玛所说的更加复杂。而英国只谈“弃煤”却不谈其他化石能源,也不过是“玩戏法”。
“弃煤”倡议“含煤量”不高
截至2019年,煤炭仍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30%,占与燃烧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44%,是化石燃料中最高的。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称,到2021年,全球仍有约1/3的电能系煤电。
正因如此,在环保、减排逐渐成为全球性共识的今天,“绿色锋刃”集中指向了历史悠久却“黑乎乎”的煤炭。
素来极富争议的激进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早已宣称要“对煤电开战”,而COP26主席夏尔玛此前则公开扬言,在全球实现“弃煤”不仅是他的“职务行为”,也将成为其“个人优先事项”,他意气风发地誓言“要将煤炭送回历史书中”。
因此,深信COP26可将这份倡议视作“成功标志”的夏尔玛,在会上大声疾呼,这份倡议将结束对煤炭的投资,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公正转型和淘汰煤炭”,“我想我们可以说,煤炭的末日近在眼前”。
但在许多观察家看来,格拉斯哥“弃煤”倡议本身,“含煤量”存疑,“含水量”却着实不低。
说“含煤量”存疑,首先就是因为倡议发起国英国本身对煤炭依赖度较低。
作为东道主,英国能源大臣科瓦尔滕在COP26上十分活跃,屡屡将英国政府“2024年10月1日放弃煤电”的承诺,和“2010年英国煤电占比还高达40%,2020年已降至1.8%”挂在嘴边,敦促其他国家“学习英国好榜样”。
尽管一些拥趸如智库E3G的罗伯茨等随声附和,称“英国弃煤的经验告诉我们,放弃煤炭可以多快、多容易、多简单”,但更多人对此的反应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由于坐拥北海油气资源,英国是西欧唯一可以实现能源自给的国家,只放弃煤电却绝口不谈“放弃所有化石能源”,不过是一次扬长避短的精彩戏法,借此既能在国际舞台上“树旗杆”,又可将其他竞争对手一军,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煤炭大国都持保守立场
对此次“弃煤”倡议,积极响应者也各有打算。
绝大多数积极响应国要么早已“弃煤”,如加拿大,国内长期仅有两座小型煤矿,而这两座小型煤矿也在近几年相继关闭;要么虽对煤炭有所依赖,但已获得某些工业化国家“资助能源转型”的保障,如乌克兰、智利、埃及、波兰等。
即便这些响应“弃煤”倡议的国家,其响应也有“水分”,如越南就在参加倡议的同时,称“不会终止已启动的煤电开发项目”。
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出了支持“弃煤”倡议的条件:给钱。
如煤电占比高达65%的印尼,其财长因德拉瓦蒂在COP26上坦言,不论淘汰煤电或建立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都需要巨额资金,“但我们没有”。
作为第四大煤炭开采国和新兴制造业国家,印尼承诺到2030年“逐步淘汰”煤电,但拒绝停建新的燃煤电厂。
更关键的是,几个煤炭大国对此次倡议都持保守立场。
全球最大煤炭消费国中国,尽管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承诺,并同意不再援建境外煤电项目,但中国的近期减排目标侧重于“煤电清洁化”,在取暖季即将到来、疫情冲击尚未过去的当下,推行更激进的“弃煤”政策显然不切实际。
依据2019年数据,美国煤电占比虽仅23%,却是当今全球第三大煤炭开采国,现任的拜登民主党政府热衷“弃煤”,却在共和党占上风的“红州”遭遇连年激烈抵制。
澳大利亚近期和英国经常一搭一档、一唱一和,此次却装聋作哑。因为,澳大利亚不仅是全球最重要的电煤、焦煤出口国,自身煤电占比也在五成以上。
甚至,素来喜欢在国际舞台上“抢镜”的印度,虽然总理莫迪宣称“2030年将实现50%可再生能源发电”,但这个煤电占比高达70%的国家同样对格拉斯哥“弃煤”倡议敬而远之。
能源转型援助承诺需兑现
针对弃煤的现实难度,国际社会采取的无非两种措施,一是“水中加面”,即敦促工业化国家出资出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二是釜底抽薪,切断国际间对第三世界煤电项目融资、援建和技术支持的投入。
“水中加面”方面的集中成就,是2009年哥本哈根COP15“自2020年起北方国家每年向南方国家提供1000亿欧元能源转型援助”的承诺。
但2019年根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OECD国家向欠发达国家支付的所有援助之和,也仅有796亿美元。
正如法国环境地缘政治专家热芒所言,尽管2020年数据未出,但“兑现诺言情况可想而知”,而这“注定只能让穷国、小国更不相信逼着他们放弃煤电的富国”。
“釜底抽薪”的措施,包括今年稍早国际能源署提出的、在2050年不再批准新的化石燃料项目,和在此前罗马G20峰会上提出、号召各国不再援建境外煤电项目。
今年9月,中、日、韩已对此相继作出承诺。但耐人寻味的是,一直高唱“减排”的法国,却一面参与要求穷国“弃煤”的施压,一面继续海外煤电项目的融资和援建。
此外,已有数十家银行和国际组织承诺“不再为煤炭产业提供资金”。
问题在于,煤电迄今仍然是最便宜、技术门槛最低、最容易“自己解决能源供需缺口”的规模化能源,而无论对于正处于上升瓶颈的新兴国家,还是亟待脱贫的最不发达国家,现有的“绿色能源”或受制于人、或代价高昂、或尚不成熟。
如果国际社会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些国家合情合理的后顾之忧,只是一味逼人“弃煤”,效果恐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缘木求鱼——
要知道,对于煤电占比1.8%、油气核能都自给自足的英国,“弃煤”不过是一个轻松亮相;对于“南方国家”,那就是攸关国计民生发展甚至生存的大问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