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只想你 先行决断和存在主义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只想你 先行决断和存在主义

00:00
09:52
试着想象这样的感觉,是坐在塞得过满的坐垫上的感受,是躺下来乳房往身体里塌陷的样子,是拳击比赛、电影、爵士乐,或者瞥见两个陌生人在路灯下见面时的那种刺激。

我想那一定是个性化的感受,是人真实的存在。正如二十世纪哲学家萨特,他在眩晕中,在窥视、羞耻、虐待、革命、音乐和做爱中,创造出了一门哲学。

提到哲学,你首先想到了哪些哲学家?也许是黑格尔、康德、柏拉图等人,他们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但是二十世纪出现了新哲学潮流,一种“杏子鸡尾酒哲学”,创始人就是萨特。

这是期望、厌倦、忧虑、兴奋的哲学,就像在山林漫步,对爱人热烈的情感。当时法国的哲学课没完没了的重复有关知识的问题,就像万花筒在一圈圈的旋转后,总是又回到原点。“我想我知道某件事,但我怎么知道我知道我知道的是什么?” 这种思考费劲而又无用,于是萨特需要寻找新的哲学,来打破这种僵局。

萨特在解答伦理难题时,摆脱哲学家传统的伦理学推演方式,从个人的角度思考。你能举个例子吗?

有一个著名的“电车难题”,是说一辆电车正沿着铁轨冲向不远处被绑住的五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就会死。你注意到,如果扳动一根操纵杆,就可以让火车变道至侧轨,但是如果你这么做了,就会杀死一个被绑在侧轨上的人。而你不这么做的话,那个人就是安全的。因此,你是愿意牺牲一个人,还是什么都不做,听凭五个人死去?

萨特关注的是,一个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感觉如何?谁帮他,怎么帮?他从这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他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虚无化,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我想请你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但也是由我们自己提供。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物。

当我们感知环境时,会赋予它我们本身的意义。或者说,倾注了自己的利益在它身上。一个怀孕的女人,也许走到哪里都能敏锐识别出别的孕妇,而她从前也见过孕妇,只不过因为她怀孕这件事,使得怀孕以及孕妇在她眼中有了新的意义。


萨特也是一名作家。他结合德国现象学的方法与早期丹麦哲学家祁克果的学说,再加上萨特自己的文学渲染力,把现象学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更具个性,让人兴奋,创造了影响世界的新哲学,现代存在主义。

小说《苔丝》里,妇女在日常家务的琐碎辛劳中,看到的是那样昏暗的画面,但脱离了沉重的环境,到了轻松的场合,也就换了风景。

回到家便感到说不出的凄凉。田野里有的是假日的欢乐,而这里却是幽暗愁苦。星期一就泡下的衣服,总是要拖到周末才能洗完。她要一只脚站在盆子旁边,另一只脚忙着摇晃最小的孩子。摇篮底下的弯梁已经使用了多年,承受过许多孩子的体重、几乎抹平了,因此,它的每一次摇晃变便是一次猛烈的震动,把婴儿像纺织工人的梭子一样甩动一次。

去酒馆是这个太太在抚养孩子的肮脏混乱中的一种享受。在那儿坐上一两个小时,忘掉有关孩子的一切烦恼,这使她感到快活。这时她的生命中便出现了一种光明、一片晚霞。忧患便带上了一种不现实的缥缈色彩,化作了供沉思默想用的心灵现象,再也不是折磨着肉体和灵魂的东西。几个小家伙不在眼前也似乎成了聪明可爱的宝贝,再不是别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到了这里,有时也透出幽默好玩的味道。

她坐在这里,对她丈夫性格上的毛病闭上眼睛,只看他作为情人的理想的一面,便多少感到当年的柔情又回到了自己的心里。

树谣: 这可以算是个人主义的表达,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更关注个人的存在,在任何时代背景下,人如果关心自己当下的处境,也有希望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能再举个例子么?

帅帅: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男女主人公原本都不是真心喜欢对方,他们相互算计,彼此内心有很多杂念和纠结,感情犹豫不定。但奇妙的是,一场日军轰炸香港的灾难,让两人困在里面,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情感,最后结婚。一段感情,一次成全,竟以一座城沦陷为代价,让人不知如何形容这感受。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倾城之恋》)

本来都很自私的两个人,面对灾难,生死的考验,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于是把握当下,两人很快结婚,为了寻求安定的生活。海德格尔提到,人意识到死亡,就能认真的生活。他将死亡的恐惧转换成积极的心态,称为“先行决断”。先行决断就是预先了解到人生的前方即是死亡。虽然人面对死亡会恐惧或崩溃,却能直视已然置身的现状,放眼自我固有的可能性,被迫做出瞬间的选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