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在讲关中平原地形的时候说到过,关中除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之外,其作为帝都所依托的广大腹地,本身也是极其的富饶,早在秦代,关中平原的经济实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丝毫不逊色于蜀国所拥有的成都平原,今天我们说“天府之国”,这个词其实最早是用来形容关中平原的,可是关中平原所处的气候条件又根本不能与温暖湿润的成都平原相比较,那么它是如何成为“天府之国”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此之前,先了解这么一个概念:我们知道,最适合耕种的土地一般都是位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区,古典时期的很多文明也正是集中出现在类似的区域,一般而言,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都会形成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即是如此,如果人类能够掌握水流的规律并加以控制,那么这里无疑就是人类最适合开发农业生产的地区。
不过地球上的河流并不总是直接流入大海的,特别是那些大河的支流,它们的中下游地区同样会形成小块的冲积平原,而这些地区同样也有可能诞生人类的文明,比如黄土高原南部的渭河平原,东部的汾河平原,还有位于黄土高原边缘与华北平原相接的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他们在中国的地缘史上,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黄河中游三大平原
所以说,我们中华文化并非完全是大河文化,而是小河文化,因为我们华夏文明最开始的地方并不是在黄河边上,而是选择在了黄河上的一级支流或者二级支流。
对于这些高原上的平原,我们有时会有不同的叫法,它们时而被称为盆地,时而又会被叫做谷地,不过,怎么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平整的地形和富有养分的土壤,非常的适合人类生存,并且由于有高山的庇护,很多时候,它们往往又会比那些处于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区更为安全。
理解完这一点,我们就来重点聊一聊渭河平原的水文特点:
两纵一横的泾、洛、渭三河
在关中平原上,渭河是最主要的河流,它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渭源县,在流经关中平原时,接纳了泾河与洛河两条支流之后,最终在潼关汇入了黄河,可以说,渭河是关中平原上最为重要的主体河流,它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泥土,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再来看看那条与渭水齐名的泾水吧,它从宁夏的泾源县流出,穿过甘肃和陕西北部的戈壁,再冲出陡峭的群山来到了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之上,今天我们常用“泾渭分明”来形容事物的不同,这是因为当泾水与渭水在关中平原交汇在一起时,所呈现出清浊分明的奇观而导致的视觉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你会看到渭水一半是清的一半是浊的,渭水之所以浊,原因其实和黄河一样,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上的严重的水土流失所导致的。
而泾水显然要幸运的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六盘山的植被覆盖率要比黄土高原的其他地区要好的多,险峻的山势让它得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人类的过度开发,这也是泾水能够成为一条清水河的最主要的原因,郑国渠之所以是引泾水灌溉,除了考虑到地势方面的落差以外,清澈的泾河水无疑是整个工程中最重要的首选河流。
无论是渭河还是泾河,它们对周人以及秦人的兴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在渭水之北,除却泾水以外,在东面还有一条水量更大的洛水自北向南注入了渭水,只是洛水与渭水相交之后很快就流入黄河了,因此把洛水归属于渭水支流其实是不准确的。
不管渭、洛两河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谁主谁次,整个渭河平原或者关中平原的水系,主要是由两纵一横的泾、洛、渭三河是不争的事实。
八水绕长安
我们知道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今天我们说起关中的富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幅“八水绕长安”的唯美画面,但是“八水绕长安”绕的只是长安而已,或者说绕的只是关中平原的部分地区,而那些远离渭河、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土地却是无论如何也灌溉不到的。
对于秦国来说,在关中平原兴修水利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儿,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更是增强实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保证,对于他们来说,兴修水利是一件可以同打仗相提并论的大事。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战,另一个就是耕,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这两个字最后给秦国换来了一个天下。
秦岭阻隔两大平原
当秦国顺着渭水刚从荒凉的西北高原迁移过来的时候,只有关中这一块平原才算得上是富庶之地,而此时的关东六国却拥有着中原和长江一带更加肥沃平坦的土地,当秦军翻过秦岭占据了广阔的四川盆地之后,才算是拥有了第二块好地方。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秦国人也从都江堰发挥的效益中第一次看到了水利对于国家强盛的作用,但当时秦军的主战场是在北方,尽管成都平原有着大量的粮食储备,但是由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隔了这里的交通,使成都平原的粮食很难运到关中来。
基于以上两点,一个引泾河之水灌溉关中平原的计划被正式地提上了日程,一时间泾河边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
郑国渠引泾水灌溉
跟四川盆地的那条岷江比起来,无论是渭河、泾河还是洛河都要显得温顺许多,这一有利条件从客观上使得郑国渠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修建难度上,都要比和它齐名的都江堰要简单的多,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从图上来看,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渠水由高向低实现自由灌溉,并巧妙地连通了泾水与洛水,可谓“”取之于水,用之于地,最后又归之于水“”,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设计也可谓巧夺天工。
历史上郑国渠虽然几度湮废,但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每一个王朝都曾对它百般的呵护、经营,并在其基础上一次又一次的建设、完善,直到今天,郑国渠的后代工程泾惠渠仍然在灌溉着关中大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仍然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
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南一北
从此,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使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从此,关东六国再也无力阻止秦国东出的脚步了。
我们总是在不厌其烦地探讨着诸葛亮北伐的正确与否,其实诸葛亮的想法真的很实际,他六出祁山的目的就是想攻入关中平原,为蜀国赢得一个重要的战略后勤基地,也就是说诸葛亮如果能够攻占关中,就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蜀国,然后借此进攻中原,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可惜魂归五丈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叹息。
今天这里的人们在提到关中平原之时,一般都会用另外一个词语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优越与自豪,就是“八百里秦川”,这里的秦川指的就是关中平原,但是在当地人的心中,八百里秦川是一个富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代表着富足、自豪和光荣……
给作者和主播老师点赞。
怎么看图文呢?
很好的书、播音念经念坏了
1319854eioe 回复 @溪山树: 有的听就不错了,断句还是不错的,口音也很好。至少能听懂语意,有点读的断句不清,惨不忍睹……
漯水?
喜欢
老吏郑国
还是叫中华文明比较好,中华文化低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