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从中国功夫说开去

8. 从中国功夫说开去

00:00
18:13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播客《月球空间站》,今天是第8期,从中国功夫说开去。


我老家河南开封的,直到上大学离开老家,才意识到开封离少林寺有多近,基本上挨着。所以开封的习武之风很胜。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晚饭之后街上很多小朋友穿着灯笼裤,拿着刀枪棍棒赶往自己的练功地点。那时候大爷大妈们还没有开始跳广场舞,凡是有空地的地方就能看到一个师傅带着一堆小朋友练武。我周围很多亲戚朋友都练过,我小学毕业时也练过两个月。场子是一个老爷爷扎起来的,六七十岁的年纪仍然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身体好得不得了。有次在公园碰到,他给老伙计们表演了一下,正在走路时突然往前一跃,吓了我一跳,等我反应过来时双手双脚已经撑在地上,身体笔直。老爷爷一家都是练家子,具体的指导由他儿子和女儿进行。每天早上练功,先得绕着湖跑,他儿子会从后面追上我们,跑个三五公里,然后跳台阶,一米多高的十来个台阶一跃而上,没有一点声音。这样反复几十次。搁普通人已经累的不行了,对他来说刚热好身,可以开练了。之后领着我们练习四路拔筋式,把韧带彻底拉开,然后练习踢腿,正踢腿,侧踢腿,腾空摆帘,等等。之后联系套路,五步拳,少林拳,等等。再往后练习器械,我选的是棍。注意棍和棒是不一样的。棍一头粗一头细,棒则两头一样粗。所以孙悟空用的是金箍棒,不是金箍棍。小朋友们练习棍的比较多,我猜是因为棍比刀便宜。棍是一种树的树干,一人多高,削的光溜溜的,弹性很好。当时老家的文具店都可以买到,一旦选定了一根,就会一直使用。练习的时候会出汗,标准的做法不是拿毛巾擦,而是在那根棍子上蹭。汗液慢慢渗入棍子,棍子越用越顺手,最终达到人棍合一的境界。以现在的眼光看,我那个时候其实是在盘那根棍子。师傅自然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亲眼见到他练过的有棍,刀,枪,九节鞭等。我练习了两个月,连个门道都没摸到,腿踢不直,拳没有劲,动作也不标准。那时候我就深切地意识到,在运动方面我完全不是那块料,如果生在原始社会,跑不快,爬不高,早就被其他野人砍死了。


现在开封遍地习武的场景已经见不到了,小朋友吃过晚饭都要去上补习班,空地都让给大爷大妈跳广场舞了。18年夏天我去泉州,意外地在泉州文庙前面广场上看到教练带着一堆小朋友练武,二十多年前的记忆一下子涌出来了,顿时拉近了和这座城市的距离。


之后再接触功夫,已经是工作之后,在上海的一家武馆,练习打拳。武馆老板来自安徽,上海体育大学毕业,教练也多来自安徽和河南。开武馆不容易,除了要应付各种检查,还得拉业务。本来这里只针对青少年,后来很多学生家长在旁边看,也跃跃欲试,于是开办了成年课程。除此之外,还得拉投资,扩大规模。我加入时武馆刚开业没多久,经常搞各种促销,体验课。武馆虽然看上去学员很多,但是各种开销成本也不低。我粗略算了一下,只能算勉强维持。有次打拳,教练不在,老板亲自指导,练完之后喝茶,老板跟我大倒苦水,什么辛辛苦苦忙活一个月,最后发现自己在给员工打工。老婆孩子远在老家,每天业务结束,他就自己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一根根的抽烟,压力山大。无处诉说,只能一个人硬抗。我练拳是在16年下半年,刚才看了下,武馆仍在,不知道是怎么挺过疫情的。我从最基本的步法和拳法开始练,打拳时并不是只挥动胳膊,而是要从脚蹬地开始发力,然后扭腰,挥拳,调动全身的肌肉,这样打出来的拳才有力量,同时看起来动作很优美。要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需要很好的协调性,并且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把这一切形成肌肉记忆,在紧张的对决中动作才不会变型。我练了小半年,从夏天练到冬天。第一次体验课结束时,教练极力说服我买一套课程。第一套课程结束,他就不太提了,还是我主动说想再练一套。等第二套课程结束,我跟他都不提了。原因很简单,我的运动天赋实在是太差了。前两节课程结束,教练觉得我态度还算认真,于是以鼓励为主,极力敦促我练下去。随着练习深入,教练发现我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就对我放弃治疗了,甚至不好意思再挣我的钱。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一个体验课学员问我练了多久,我很不好意思地说好几个月了。不知道教练在旁边是否听到。如果听到,一定立刻给我退钱,让我走人,今后不许提在这家武馆练过。


以上讲了这么多,是因为我练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的拳击之后,突然有了一点感悟。中国功夫在世界上很有名,因为六七十年代出了一个功夫明星,叫李小龙。他确实是有功夫的,但仅限于表演,并没有实战经验。也许他打过实战,但是我并没有见过报道。李小龙练的是咏春拳,他的师傅也很有名,叫叶问。叶问现在被塑造成了一代武术名家,但是真实的形象并不像电影中那么完美。关于他的传闻很多,比如吸大烟,与日本人合作,但是都没有确凿证,但是有私生子是公开报道。在功夫方面,根据记载也并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也没有打败过西方大力士。他出名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好徒弟李小龙。所以世界的真相是名师出高徒很少,高徒出名师很多。当年的武术大师比如黄飞鸿,霍元甲,其实都差不多,名气很大,传言很多,都曾经打败过西洋大力士,但是仔细查证,都找不到可信的报道。说到底,还是为了民族自豪感,人民需要一个这样的英雄,如果没有,就塑造一个。网上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视频,1953年吴氏太极宗师吴公仪迎战白鹤派拳师陈克夫,起初两个人还摆着架势,后面就开始抡王八拳。很多人在下面评论,就是这段视频让我对传统武术丧失信仰的。


中国功夫都有一个问题,重视套路,不重视实战。具体到我的练武过程,每次先热身,然后踢腿,再然后练拳,最后练兵器,之后就结束了,没有任何对抗环节。如果不出意外,我的师傅,以及师傅的师傅,都是这样练的,都没有跟人对抗过。然而实战的时候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没有时间摆各种造型,各种应对全靠本能反应。比如一拳打过来,没有练过的只会抱着头躲开,但是练过拳击地凭本能躲开之后,立刻就能出拳反击,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这些套路如果平时没有多加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实战的时候无论如何是发挥不出来的。另外练习的意义也在于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体能,在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以至于意识模糊的时候,仍然能够利用肌肉记忆准确出拳,将对方打倒。这些特点在我前几年练习打拳时感受很深,整个动作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东西,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热身之后第一分钟起就开始打靶,之后两人对打。所以拳击之类的现代格斗技术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从实战出发的,有天赋的人练习三五个月已经很像模像样了,一拳打出去,落在下巴颏上,对方基本不省人事了。但是传统武术不一样,练习三五年,还停留在基本功阶段。如果你问师傅如何实战,他会告诉你基本功扎实了,套路练好了,自然就会实战了。然而实战不经过练习,永远学不会。


我不排除武术诞生之初是可以实战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经过这么多年年的演化,只保留了其中的表演成分,许多概念也被哲学化,比如吐纳,阴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等。如果没有跟另一套体系接触过,也许永远可以维持这种神话。然而世界是平的,偏偏有一种运动叫综合格斗,MMA,除了肘击,掏裆掏眼等少数危险行为,可以采用拳击,柔术,泰拳,摔跤,跆拳道等任何格斗技术。MMA有一项国际顶级赛事叫UFC,除了张玮丽获得过一次女子草量级冠军之外,并没有其他中国人夺冠,而张玮丽夺冠时的训练团队也相当国际化,比如她的一个教练来自巴西,专攻巴西柔术。如果中国功夫真的那么厉害,那么UFC就是最好的展示场所。但是中国的功夫大师宁可躲在深山老林里,也不去拉斯维加斯领百万美元的奖金,这也算某种形式的小隐隐于野吧。


很多种中国文化都有这个特点,看上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并且早已经被规范化,哲学化,针插不进,雨淋不进。但是,如果是一些纯精神层面的还好,比如文学,书法,绘画等等,但是一些跟实际关联比较大的,也这样搞,就很难向前发展。好坏优劣都是比较出来的,如果只有这么一个国家,只有这么一个体系,那么这么玩几千年都不会露馅。但是近些年老先生们没有赶上好时候,洋人进来了,东西方一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简直是降维打击。稍微有些反思能力的,都能意识到自己这一行的问题,锐意改革,但这是极少数。还有一部分聪明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在这一行里混日子,反正它亡了,又不是自己一个人造成的。更多的是本来就糊涂,觉得自己忙活了一辈子,功成名就,但是其实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除了功夫之外,这里再举两个例子,喜剧和建筑。中国传统喜剧的代表就是相声了,八十年代相声辉煌过,之后就走向没落,基本只在春晚上出现,只剩下一句耳熟能详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二零零零年前后出了一个郭德纲,跟整个相声界都不对付。他深刻意识到相声的问题,锐意改革创新,造就了小剧场演出的火爆。但是郭德纲自己也知道,凭他一己之力并不能扭转相声的颓势,他充其量就是给相声再续那么二三十年。这话他早就说过,但是当时他并不知道相声的掘墓人是什么。现在知道了,是单口喜剧。这东西从理论到形式,彻彻底底的洋玩意。中国最早一批从事单口喜剧的,都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本科起步,硕士博士一大堆,可以说是非常西化。他们在成熟的单口喜剧理论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造就了一批明星。再看相声,郭德纲自己说的,都是其他行业混不下去的改行说相声,厨子最多。可以这样说,相声演员学历的上限,还赶不上单口喜剧演员学历的下限。单口喜剧对于相声简直是碾压一般的存在。


再看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自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从元代起逐渐衰落,之后斗拱和屋顶越来越小,精气神再也没法跟唐宋相比。到了近代,建造技术几乎失传,就连宋朝留下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营造法式》,都没人读得懂,需要营造学社诸位大家重新发掘整理。当然中国传统建筑的没落并不完全是中国匠人固步自封的结果。东西方建筑发展了两千多年,分别选用了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原料。然而巨型木料资源原本就极度珍稀,自宋代之后就消耗殆尽。再加上木结构易本身不易保存,绵延千年的战乱,地震,洪水下来,只有极少数偏远地方的得以保存。纵观中国现代建筑,几乎完全承袭自西方,最多在高楼上加一个中式的大屋顶,土不土,洋不洋,尴尬至极。而传统建筑未见发扬,只有保护,现有的不要再损毁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我其实最想讲的一门学问,但是只能弘扬,不能批评,就不说了。这期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pperli

    真实在,平淡的叙述中透漏着市井气息,真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