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正青春——光明的摇篮

学党史·正青春——光明的摇篮

00:00
10:43

追忆百年峥嵘岁月,传承奋斗青年先行。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青春山东”开设“学党史·正青春”栏目,每周向青年朋友讲述一个初心故事,重温一部爱国电影,分享一首革命歌曲,走进一个红色地标,推荐一本党史书籍。

回首百年光阴,从上海石库门的星星之火,到嘉兴南湖的点点波澜,我党在泥泞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青春山东”带你重温红色岁月,缅怀峥嵘历史。


一个初心故事:赵尚志: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1942212日凌晨,曾誓言“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因叛徒刘德山的出卖,在黑龙江鹤立县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因伤势过重,赵尚志在被俘8小时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

赵尚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随后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有“南杨北赵”之说,“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指的就是赵尚志,他们共同领导着一支英雄的队伍——东北抗日联军,这支队伍让日军深感恐惧。

赵尚志领导的东北抗联英勇善战,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然而,这位举世闻名的抗日英雄,生前却曾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赵尚志仍义无反顾,不改初衷,他在给党组织的请求书中写道: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能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

赵尚志一生极少拍照,驰骋在白山黑水间的一代名将,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黑龙江省珠河县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名为尚志村。1950年,又把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用这样的方式让英雄的形象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一部爱国电影:《战上海》

《战上海》是王冰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讲述了1949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包围了上海,与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30万军队作战的故事。20218月,《战上海》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优秀影片。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逼近上海,三十万盘踞上海的蒋介石军队,企图靠装备和地形的优势进行抵抗。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某军方军长,为保住城市和保护六百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利用蒋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先将装备精良的蒋军嫡系邵壮部歼于外围,而后清理市区。市区由蒋军非嫡系刘毅部把守。我军与上海地下党组织配合,清除了企图破坏城市的特务,并强渡苏州河。在渡河时,我军一面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进攻,一面向北岸守敌展开政治攻势,迫使刘毅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之下起义,上海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


一首革命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萧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正是其中一曲。

歌词中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展现了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时的钢铁意志。


一个红色地标: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

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建于1915年,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3月至19372月在天津的办公驻地,也是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期间曾居住过的地方。该馆自落成即实行免费开放,现已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纪念馆展览内容主要包括图片展、实物陈列和复原两大部分。图片展主要反映了从192412月北方局建立到19458月抗战胜利后撤销,党领导北方人民开展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经历 。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的建立,对于研究党的历史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本党史书籍:《光明的摇篮》

《光明的摇篮》是由熊月之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维度深度解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意在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

《光明的摇篮》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过程、具体内容,还注意介绍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宏大背景,注意介绍传播主体即新型文化人在上海集聚的情况,注意介绍晚清西方新思想、新文化在上海传播情况,特别注意梳理陈独秀与上海的关联,这有助于说明上海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地。梳理上海新思想、新文化影响时,既注意介绍显性的影响,也注意发掘那些隐性的影响。


编辑 | 潘潇源(青岛城市学院团委)

责编 | 王旭东(烟台大学团委)

平台责编 | 马洋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3050600

    缅怀所有为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