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六元正纪大论》(4).aac

《黄帝内经》之《六元正纪大论》(4).aac

00:00
06:41
《黄帝内经》之《六元正纪大论》(4)

【原文】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读注:此句经文原在本段首,为错简,调整至此)。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帝曰:善。
  

【译文】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少阳相火,上年在泉之气迁移退位,温气大行,草木繁荣较早。人们易患时疫疠病,温热病发作,病发身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等症。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阳明燥金,故凉气反而大行,阳气不得舒发,人们感到凄惨,草木因遇到寒凉之气,也不易生长,火气受到抑制。人们易患肝气郁而不舒,腹中胀满等病,寒气开始发生。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司天之气布其政令,寒气大行,雨乃降下。人们易患寒病于外、热聚于内的病证,病发痈疽、下痢如注、心热、烦闷等病症,热郁于内易伤心神,若不及时治疗病多死亡。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厥阴风木,风湿二气,交争于气交,湿得风气乃化为雨,万物乃得盛长、化育、成熟。人们易患大热、少气、肌肉痿弱、两足痿软、下痢赤白等病。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阴君火,阳气重新施化,草木之类又得盛长、化育而成熟,人们感到舒畅无病。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得其政令,湿气大行,阴寒之气凝集太空,尘埃昏暗,笼罩郊野。人们感到凄惨,若寒风骤至,则土气不胜,脾不得长养,此时妊娠多流产。
凡此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则火气郁而不行,必须折减其政郁之胜气,资助不胜之气,不要使运气太过而发生疾病,应当食用得岁气的谷类以保全真气,避免虚邪贼风以安定正气,宜食苦味以泻火,以燥治湿,以温治寒。根据年运与司天在泉阴阳五行之气的同异裁定药食性味的多少而制之,运与气寒湿相同者燥热,其气强,可多用制其气之品;运与气寒湿不同者燥湿,其气微,可少用制其气之品。凡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若不遵守上述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就是说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原则。
黄帝说: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