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期的主题是双刀论证(Dilemma),选或不选,总有个结论。我们平常未必学过逻辑,但是在思想上,在说话的时候也经常表现出类似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双刀论证的简单版本。
譬如有一个母亲,她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做雨伞生意的,一个是卖扇子的,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她看到出大太阳就想说,糟糕,我那卖雨伞的儿子怎么办?一旦下大雨,她想说我卖扇子的儿子怎么办呢?所以她整天忧愁,后来别人劝她,看到下大雨的时候就想说,太好了!雨伞的生意不错;看到出太阳的时候,天气热,那么扇子的声音就好了,你不是每天开心吗?
换句话说,很多问题你把角度换一下,了解就不一样的,心情也会改变的。
一个孩子向父母要钱,父母说“你如果孝顺,就不要向我们要钱,我们工作很辛苦的”,孩子跟父母说“你们如果爱我,就要给我钱”。这个前提就是父母要爱护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角度来考量。所以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双方面考量,这样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顺利,可以长久。
接着我们就要看西方所谓的双刀论证(Dilemma)是什么? 双刀论证它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个是定言命题,你先确定一句话,大前提,“人都要守法,都要守信”。
第二个是选言命题,你或者这样,或者那样,只有两个可能。
第三个是结论,假设这样你如何,假设那样你又如何?我这边说的很抽象。
举个例子:
也是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个辩士学派(the sophists),这个学派周游列国,知道各种风土人情法律信仰,都是相对的,所以他们口才表达的能力高人一等,其中有个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481-411 B.C.),普罗塔格拉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格拉教别人辩论术成就很大,有次他看到一个年轻人资质很好,很有才华,他就希望他跟自己学习,但年轻人很穷困。结果普罗塔哥就跟他说:“你跟我学成之后去打官司,如果打赢代表你学会了,就要交学费。如果打输了代表你没学会,就免交学费了”。听起来好像跟这补习班的策略差不多。那么这个学生学成之后,打官司赢了但他不交学费。 普罗塔哥拉找到他说:“我现在去法院告你,违背我们以前的协议,没有付我学费。 如果法官判你输就按照法官的判决,你要付我学费,如果法官判你赢,那么按照我们的协议,打赢了官司你还是要付我学费。所以无论法官判你输还是赢,你都必须付学费。
他这就是很标准的双刀论证。先有一个定言命题,一个人要守法要守信,然后是一个选言命题,就是法官或者判你赢,或者判你输。然后第三个是结论?结论是假设你赢如何?假设你输如何?这个学生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听了之后对老师说:“老师到法院告我,如果法官判我输,那么根据我们的协议,我打官司输了就不用付学费。如果法官判我赢,那么按照法官的判决,我还是可以不用付学费。因此无论法官判我输或者我赢,我都不用付学费”。这就是双刀论证很明显的应用。
我再说一次它的结构是很标准的:
第一个是定言命题,有一个确定的立场,要守法守信。
第二是选言命题,或者打官司赢了,或者打官司输了。
第三个是结论,结论是一个假言命题,就是假设赢如何,假设输如何,最后结论都是老师收不到学费,学生不付学费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
现在你可以再把它应用到其他地方,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坑杀了400多位儒生,当时最主要的身份是方士,这些方士跟秦始皇说了很多长生不老的方法,让秦始皇觉得受骗,所以不见得是所有的念书人。但是焚书是确有其事的,留下的只有医药、种树、卜筮很实用的书留下来,别的谈到一些思想政治的书都要烧掉。
他的理论也是类似的。
第一个定言命题,我们要用书来宣传唯一的真理,那就是法家的真理。
第二个选言命题,这些书或是跟法家讲的一样,或者跟法家讲的不一样,这是两个选言命题,最后是一个结论,是假言命题。
假如这些书的内容跟法家讲的一样,那已经有法家的书了,所以这些书不需要重复。第二个,假如这些书讲的跟法家讲的不一样,等于是违背了真理,那更应该烧掉。结论就是除了法家的书以外,其他的书都要烧掉,这就是焚书的一个双到论证。
有的宗教是比较走极端的,认为图书馆的书都要烧掉,为什么?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就在我们的经典里面,图书馆的书有两种,一种是符合真理的,第二种是违背真理的。既然符合这个真理,那就不需要这些书了多余的。如果是违背真理的话更应该烧掉。所以不管是符合还是违背,这些书都可以烧掉了。
这跟前面我们所说的双刀论证是类似的结构,所以它的结论都是很复杂的,也就是说是事先已经有定论了,最麻烦的是你大前提怎么界定的?你凭什么说真理就在法家里面?你凭什么说真理就在你经典里面?都是先设定没有什么根据,不能够公开讨论,他已经先设定前提了,所以会有这样的一种推论。
那么既然讲到古希腊的辩士学派,也对于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481-411 B.C.)的思想稍微介绍一下,他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人是指个人,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真理的标准。那么这一来,人跟人之间都是相对的真理,每一个人都各有一套,到最后人间的一切,不是可能变成都是怀疑了吗?既然相对的就代表没有标准,最后互相怀疑。
当时另外一位辩士高尔吉亚(Gorgiasof Leotini,约483-375B.C.),他留下了三句话:
第一句没有任何东西存在。
第二句即使有东西存在,我也不能认识。
第三句即使我认识的东西,我也不能告诉你。
他为什么说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呢?他有一套理论,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东西或者是永远存在的,或是衍生出来的,他都去设法去论证,这两个都是有问题的,所以没有东西存在,那么有东西存在我也不能认识,认识是一种思想的作用,我们如果可以思想那些不存在的东西,代表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就不见得是存在的。这一来思想不可靠了,他所讲的三句话里面,第三句话是比较有根据的,即使我认识的东西也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因为你听到一声打雷的声音,你跟别人形容打雷的声音是说话,用耳朵听的是声音,说出来的是你的想法,你的感受,请问你怎么可能说的清楚呢?
更容易了解的是我们一般人去观光,看到很美的风景,请问你能够用言语跟别人描述你所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情况吗?不可能,永远是那几句形容词。所以这一来说明什么?沟通是很困难的,我们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常常说最近一切都很顺利。 别人就要问你,你所谓的顺利是指什么?你这个顺利在他听起来未必是真正的顺利,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沟通的时候为什么要从澄清概念开始,你说出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判断,在做判断的时候,要记得周严还是不周严,如果你都使用不周严来说,别人很容易反驳你,他只要举出一个例外,你说的话就被存疑了,甚至被否定的。
然后在推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三段论的一些规则,这是演绎法,相对的还有归纳法,在科学上比较喜欢用的是归纳法,我从许多个别的案例找到共同的特色。
比如说我见过一百只北极熊,我就说北极熊都是白色的,但是我这一说之后,只能代表过去的这一切,不能代表明天可能出现一只非白色的北极熊。所以受过逻辑训练,在表达的时候都要非常谨慎,否则很容易出现漏洞,以至于无法自圆其说。
所以这一集我们谈到的双刀论证,从最简单的平常说话里面就会出现的,到比较严谨的古希腊时代的双刀论证的形式很完整的情况,学会之后,我们平常跟别人来往,就要常常记得你先设定的大前提标准是什么?那个标准能不能在选择的情况下有所移动,而每一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再出发,可能忽略了另外一方面,这一来到最后变成争论不休了。所以我们下一集要谈一谈怎么样可以避开诡辩的陷阱,这种陷阱在中国在西方古代的学术界都出现过。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人生没有哲学是盲目的,脱离人生哲学是空洞的
周延不周延是什么意思啊?
这个逻辑转过来即可,老师诉讼学生
逻辑一章需要消化😊
風險對衝了屬於是。
有時選或不選,都有不一樣的結論~
我感觉老师和学生那个明显不周严,两个所说的赢不是一个对象。一个说学生打官司A赢了,而老师和学生的官司属于B官司,怎能混为一谈呢
有文稿就太好了
“人是万物的尺度”似乎就是“心外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