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后宫女子图鉴 8-2 同治与阿鲁特氏

清·后宫女子图鉴 8-2 同治与阿鲁特氏

00:00
15:32

哈喽 您好!欢迎收听《清·后宫女子图鉴》

听Dina为您讲述清朝 后宫女子 那些不同命运的悲欢离合!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记得关注、订阅我哦!


俗话说:有福之人生于大邦之地,无福之人生于泥犁之地。


如此看来,阿鲁特氏就是有福之人中更有福的人了。她出生于贵胄之家,家境优渥,加上其父博学多才,无论在哪一个时代看,阿鲁特氏都是当之无愧的金枝玉叶。


崇绮对这个女儿极为宠爱,他亲自为年幼的女儿授课,耐心为其讲解经史,引领她赏习诗词,指导她练习书法。在父亲的教导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长大的阿鲁特氏有了很高的文化修养,字写得娟秀有力,连左手都能写得一手好字。


毫无疑问,老天对阿鲁特氏是厚爱的,不仅让她出生在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还给了她一副端庄大气的容貌。加上她聪颖蕙质,自幼习书达礼,且性格中有蒙古族的通达耿爽,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于是满洲和蒙古各部 都知道崇绮家 有一个雍容端雅、美而有德的大家闺秀。


阿鲁特氏仿佛是为了皇室而生。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已经十七岁的同治皇帝到了大婚的年纪,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 开始着手为同治皇帝选妃。在对血统和品德进行严格的考察后,共选出四位秀女:阿鲁特·宝音、富察·兰轩、阿鲁特·秀珣(即阿鲁特·宝音的姑姑)、赫舍里·君瑜。这正符合后宫“一后一妃二嫔”的标准。


选妃之前,两宫太后对皇后的人选已心有所属。


阿鲁特氏的母亲是慈安的表姐,表姐家的这个女儿从小便知书达礼,而慈安本人也从容宽厚,她明白,只有端淑贤良、才德兼备的女子才担得起“皇后”的称号,因此在选妃之前,她便向同治皇帝透露了自己的意思。


聪敏的慈禧自然清楚阿鲁特氏与慈安的这层关系,尽管两宫太后看起来你尊我敬,相处融洽,但同治皇帝毕竟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把皇后的位置交给慈安家族,她自然是不甘心的。她更中意富察氏,但这绝对不是因为富察氏比阿鲁特氏更加美貌,而是因为富察氏比同治皇帝小三岁,入宫时年仅十四,这样小的年纪,若立为皇后,就不愁不听她慈禧的话了。因此选妃之前,她特意 与同治皇帝谈了选妃的事。


“皇帝,立后是大事,一定要好生考虑。”慈禧说。


“儿臣知道了。”同治皇帝毕恭毕敬地回答。


“在这四位姑娘中,员外郎凤秀的女儿 出身镶黄旗。这位富察家的姑娘容貌秀丽,据说性格也谦恭温顺。”慈禧暗示道,“崇绮女儿的相貌似乎平常一些,大了你两岁不说,还出身于蒙古族八旗——自康熙朝至今,皇后可都是满族世家出身,当年乾隆爷的孝贤皇后就是富察家的女儿。论家世,论人品,富察家都是没得挑的。”


同治皇帝垂手侍立,并不说话。同治皇帝虽为慈禧所生,但慈禧生性要强,对同治皇帝异常严格。相比之下,性情温和的慈安对同治皇帝非常和善,在同治皇帝心里,慈安比慈禧更像自己的母亲。这一点,慈禧也心知肚明,因此当同治皇帝默不作声,慈禧便知道他更倾向于慈安了。


慈禧难免懊恼。于是想法不一致的两宫太后把恭亲王奕叫了来,让他定夺。面对这个难题,恭亲王当然知道哪一方都不能得罪,于是他提议让皇帝自己来选择。


婚姻大事由皇帝定夺本就无可非议。话已至此,两宫太后也就没有异议了。


同治皇帝正式选妃那天,宫里摆放了一张明黄色桌围的御案,上放皇家的定亲信物——一柄代表皇后的玉如意,一对代表妃子的大红彩缎荷包。皇帝会将信物交到他中意的候选者手中。


两宫太后与同治皇帝就座后,四个姑娘被引入宫中。慈禧将玉如意放到同治皇帝手中,话中有话地说:“皇帝,立后乃国之大事,你可要想好了,瞧中了,把如意交给她便是。”


同治皇帝接过玉如意走下台阶,目光扫过面前四人,然后并没有任何为难地 走到阿鲁特氏面前,将玉如意交给了她。慈安看皇后已定,便向同治皇帝示意富察氏。同治皇帝心领神会,将荷包递给了富察氏。


慈禧脸色一沉,心中怒气陡然升起。如果说同治皇帝选妃是她和慈安之间的暗中较量,那么很显然,这一局,她输了。更让慈禧失落的是,同治皇帝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啊,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他竟然听从了慈安的意见。这种亲生儿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感觉,让慈禧对慈安和阿鲁特氏都颇为不满。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九月十五日,是同治皇帝大婚的日子。阿鲁特氏身着华丽朝服,头戴珠宝凤冠,颈佩珊瑚朝珠,手执苹果和如意,搭上盖头,坐上十六人抬的凤辇,离开了崇绮府邸。


是夜天空晴朗,月满星明,迎亲仪仗队已经走出很远,崇绮依然携领家眷长跪在红色毯子上目送爱女入宫。他明白,与爱女此别,尽管同在帝京,已不啻天各一方。紫禁城里 一重门槛一重天,自此父女不再是父女,而是皇后与臣子,纵有不舍,纵有失落,都不能再以父女之情来考量了。


凤辇来到紫禁城,已经是十六日凌晨,月光照耀之下的紫禁城更显庄严巍峨,阿鲁特氏乘坐的凤辇由大清门进入,依次穿过天安门、午门,最后到达坤宁宫的东暖阁。东暖阁内墙 涂以红漆,顶悬双喜宫灯;龙凤喜床上挂着绣了一百个神态各异的顽童的“百子帐”,铺着“百子被”。在喜床上坐着的,是刚刚行过大礼的阿鲁特氏,是坐着十六人凤辇被明媒正娶进门的阿鲁特氏,是大清国尊贵的皇后阿鲁特氏。


年轻的同治皇帝用喜秤掀去皇后的盖头,阿鲁特氏低垂的脸庞在明亮的跳跃着的烛火下显得格外娇羞和美丽,并且由于华服佩饰加身,她看起来更加端庄,更加有福相。


行合卺礼,同治皇帝与阿鲁特氏对饮对食;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之后,同治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祝贺。


婚庆大典结束后,同治皇帝凝视眼前的阿鲁特氏,因为对这位新晋皇后的文学造诣早有耳闻,他有些俏皮地对阿鲁特氏进行了一番文学上的考察。令同治皇帝大为惊叹的是,面对他的提问,阿鲁特氏从容应对,出口成章。


这是同治皇帝亲选的皇后,是违背了生母慈禧太后亲选的“爱人”。那一夜,阿鲁特氏眼中是羞涩,同治皇帝眼中 是爱慕,轻柔解带,温柔宽衣……天色从蒙蒙亮,到清亮,到大亮。


东暖阁里静极了,而那对红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燃尽了。


双脚踏进紫禁城,贵为一国之母,已然是女人至高的荣耀;更加难得的是,同治皇帝见阿鲁特氏文静淑贤,气度端凝,颇有母仪之风,心中十分喜欢,对阿鲁特氏宠爱有加。


慈安没有看错,作为皇后,阿鲁特氏确实 实至名归。但有一个人对阿鲁特氏 极度不满,这个人就是慈禧。


慈禧一直想把同治皇帝培养成康熙皇帝那样的帝王,因此对同治皇帝十分严格。同治皇帝对生母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却敢怒不敢言。同治皇帝成婚时已经十七岁,这在满族人中属于晚婚,其中一方面原因便是慈禧不愿归政,十余年的垂帘听政,给她带来了无限的满足和快感,使得她对权力留恋不已;另一方面,即使慈禧与同治皇帝早已失和,但作为生母,她难以接受自己在儿子大婚之事上输给了慈安一事,更不能容忍同治皇帝与阿鲁特氏恩爱非常。慈禧的种种不满不能直接发泄到慈安和同治皇帝身上,于是她打起了阿鲁特氏的主意。


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在册封皇后时一起举行。为了抬高自己属意的富察氏的地位,慈禧只让富察氏的册封礼在同日举行,其他妃嫔的册封礼都被安排到了一个月之后。富察氏被册封为慧妃,是除了皇后之外的最高品级。


婚后,同治皇帝与皇后缠绵恩爱,对慈禧最喜欢的慧妃不理不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慈禧既有妒意,又极为恼怒,这为她提供了整治阿鲁特氏的机会。


慈禧以“皇后为天下民众之母,行为品德须加强增进”为由,派太监监视皇帝与皇后的行为举止。阿鲁特氏进宫以后,一直谨守皇后礼节,小心翼翼,毫无失礼之处。只是千谨慎万小心,都敌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对她处处挑剔刁难的是慈禧太后!


婚后的同治皇帝仅在皇后的坤宁宫住了两日,就接到了慈禧的懿旨:

慧妃贤惠,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 时时学习。帝毋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这番话说得蛮横无理,但让同治皇帝无法反驳,更让阿鲁特氏不安。作为一国之君,后宫与政务相比,显然政务更加重要。即使慈禧的意思表现得非常明显,是让同治皇帝宠幸慧妃,但作为皇后,婉劝皇帝对后宫雨露均沾也是本分。因此,阿鲁特氏强掩内心失落,奉劝同治皇帝谨遵懿旨。只是阿鲁特氏不知道,这次屈就,只是她悲惨命运的开端。


同治皇帝已经对慈禧非常反感了,他虽离开了皇后的住处,却坚决不去慧妃处,而是一个人独宿养心殿。独宿养心殿的同治皇帝郁郁寡欢,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守空房,从未受过恩宠的慧妃形单影只。


在这偌大的紫禁城里,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tella_dmc

    同治是慈安的亲生儿子?一段才十几分钟也会读错

    Dina先声 回复 @Stella_dmc: 首先谢谢您的评论 稍后我会回听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