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讲 台湾问题(2)——日本投降后的劫收

第98讲 台湾问题(2)——日本投降后的劫收

00:00
18:08

台湾问题(2)

                               ——日本投降后的“劫收”

一、70天的权力真空期:8月15日—10月25日

   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发挥了相当任用:制止少数军官的越轨行为,协助维持台湾的社会秩序。

   1945年10月5日是,葛敬恩中将,率领接收先头部队,乘坐美军机抵台北,受到台湾民众热烈欢迎,但演讲中,他称台湾是“次等领土”,台湾人是“二等国民”,台湾未受到中国文化熏陶,令台胞大失所望。

   10月17日,国军第70军12000多人,乘美国军舰,进入台湾,受到欢迎,但国军形象极差:穿草鞋,服装脏破,队伍散漫,给人以残兵败将之感觉,大失人心。

二、陈仪治台:

1、任职背景:1945年8月29日,蒋介石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后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等职(此人与蒋系浙江同乡,且在日本读同一所军校,是中国高官里的“中国通”),总揽台湾之行政、立法、司法及军政大权,台湾民间以“新总督”戏称陈仪。

2、劫收日产,运往大陆

  战争后期,日军在台湾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军需品及军火等,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陈仪令人将战利品送往大陆以支援国共内战。1946年,驻台国军维持3万左右兵力。军纪败坏,造成民怨。陈仪一度决定在台湾征兵且调至大陆作战,后因遭到台民强烈反对而作罢。(征兵真正成功,系在1951年之后,由“立法院”通过“兵役法”。)

  日本人在台湾大力发展工业,被作为“敌产”,其中绝大多数被接收归公,转化为国营或省营企业。在接收过程中,接收人员见钱眼开,各行丑行时有所闻,“接收”变成了“劫收”。

3、“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7日傍晚,台北市 专卖局的缉私员和警察因取缔一名贩卖“私烟”维持生活的寡妇林江迈,开枪打死一名围观的无辜民众陈文溪,引发公愤。次日,台北全市出现罢工、罢市、罢课、民众到处流行示威,反对陈仪政府的暴政,愤怒之火迅速蔓延台湾全岛。

(1)原因:日中理台、清浊倒转;国军军纪败坏“贼仔兵”;官员贪污腐败;用人不当。
“轰炸惊天动地,光复欢天喜地,接收花天酒地,政治黑天暗地,人民呼天唤地”

(2)应对:3月8日,自大陆来军队进行镇压,持续近一星期,成千上万台胞冤死。一些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被枪杀,形成台湾人才的断层。后来,白崇禧前来善后,将事变原因归结到日本人与中共的头上。但也提出几项中肯建议:改善统治制度,设立“台湾省政府”;政府内适当增加台湾人名额,消除对台湾人的歧视规定;分配公有土地给自耕农等。这些意见部分得到了采纳,对于平息众怒,有所助益。

4、事件后遗症:

(1)制造了省籍对立问题:台湾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对立。

(2)伤害台湾民主政治:台湾的精英和知识分子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消灭殆尽,形成人才断层。

(3)引发“台湾独立”运动:台湾异议分子在海外各地结合当地的台湾人和留学生势力,推动“台湾独立”运动,该事件是“台独”运动的发端。

5、国民党的反思:2013年7月15日,台湾解除戒严26周年纪念日,马英九向台湾“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及其家属致歉:“很多人跟我讲,道歉道够了,不必再道歉了,”可这也是表达一种态度,“面对历史,我们要就事论事;面对家属,我们要将心比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珈珈孟

    石渠书香 回复 @珈珈孟: 感谢关注与支持

  • 清辉零落

    老师讲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