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讲 抗日战争(3)——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第91讲 抗日战争(3)——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00:00
23:12

 抗日战争(3)

                               ——敌后战场作战

一、八路军东进

1. 八路军组建: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与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115师(林彪、罗荣臻);120师(贺龙、关向应);129师(刘伯承、徐向前)。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彭分任正副总司令,但习惯上仍沿用八路军的番号。

2. 东进:115师挺进晋东北,120师进至晋西北,129师进入晋北。

二、平型关大捷

1. 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 时间、地点:1937年9月、山西平型关、林彪的115师

3. 战况: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一带歼灭日军1000余人

4. 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三、《论持久战》发表

1. 目的: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速胜论”与“亡国论”

2. 发表: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3. 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决心和信心。

四、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 建立

(1)背景: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战争前线。

(2)概况: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人口的敌后根据地,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3)中心: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革命圣地)

(4)战术:根据地展开群众性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采取地雷战、地道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2. 发展

(1)措施: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作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等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3)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五、百团大战

1.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对日军发动进攻

3.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及日伪据点。

4.战果:作战近2万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公里等,缴获大量武器。

5.意义: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6.不良后果:日军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扫荡”,根据地进入困难时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27790044

    老师谢谢您。

    石渠书香 回复 @听友327790044: 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

  • 宁宁痒

    老师你讲的太好了,今年都42岁了,终于把我多年糊涂的地方搞明白了

  • 珈珈孟

    ٩(*´◒`*)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