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自我阴影》奥利弗·波克曼
如果你曾经尝试通过自我提升指南中的步骤来改变生活,就一定非常熟悉这种经历:
你把身边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准备践行新习惯——把运动鞋放在门口,准备早上跑步;把胡萝卜放在手边,在忍不住想抽烟的时候拿起来嚼一嚼;然后,只要一个瞬间,习惯还没有养成就崩塌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不请自来。
并不是说你真的没法继续坚持你的计划了,只是内心深处某个部分在蠢蠢欲动,想要破坏这些计划。
一部分的你想坚持健身或戒烟,然而,在制定最初目标时,你并没有意识到还有另一个部分的你——这一部分想坚持自己的独立,放纵自己的欲望,看着你的美好愿望支离破碎。
在这场较量中,通常是后者获胜。
举个例子,假如你觉得自己仅仅通过自我说服就能戒酒,并且用有意识(显意识)的那部分自我大声宣布:“从现在开始,再也不喝酒了”,与此同时,你却不去探究为什么酒精能给你带来慰藉,不去了解自己情绪上的伤口。那么,当酒瘾卷土重来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感到惊讶。
瑞士精神科医生卡尔·荣格对这样的经历早已熟稔。他告诉我们,我们之前从未意识到这种黑暗的冲动,是因为它源于我们的“无意识”。
而“无意识”的定义就意味着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个内在世界的存在。
具体来说,这种冲动源于我们性格特质里隐藏的部分,也是“有意识”的自我想要否决的部分,因为它与我们理想的自我形象有冲突。
荣格将这一部分性格特质称为“阴影”。为了让“阴影”远离自己我们将它推出了意识。
荣格写道:“阴影是主体拒绝承认的、关于自己的一切的人格化体现。”
从幼年时期开始,我们一旦发现任何关于自己的事情难以让人接受,就会将它打发到“阴影”世界里去。这其中就包括性欲、侵略性等各种各样的特质。为了社会能够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压制它们。
P.S.荣格的观点,以及在他之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观点,在要求“循证”的现代心理学面前,都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也就是“不科学”。因为无法量化,科学家尼克·查特在《思想是平的》中否认了“无意识”的存在。不过,无论科学是否支持,阴影的概念仍然是思考人类行为极其有利的工具之一。
荣格有个著名的观点:“我们拒绝放入意识的东西仍然会留在生活里,成为我们的命运。”
荣格认为,没有能够简简单单克服“阴影”的方法,试图“克服”不喜欢的性格特点,其实也是一种对其力量自欺欺人的否认。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让“阴影”进入我们的意识,并且承认它的存在,虽然这或许会让我们迟疑不决,难达完美。荣格写道:“没有人能通过想象光的样子而得到照耀,但意识到黑暗的存在却能让人理解光明。”
阴影会留下一些痕迹,使自己为人所知:情绪、幻想、冲动,以及最重要的梦想。
///
在《新哲人》读到这段话对我非常有启发。
在自由职业者几个月里,我都是在和自己相处,没有任何外在的工作压力、生存压力,所有的压力都是我自己给自己的。
之前8月初刚刚从很长期的抑郁情绪中走出来,在《任何时候,你都是好的。》有详细分享那时的感受,那段时间是我对于自己对于人生探索和思考最多的时期。
那段时间有非常大量的时间细细感受自己的各种思绪和想法。所以,对罗格讲的这种“阴影”有非常明显的感受,我能明显感觉到,在一切都很顺利、明明继续做下一既开心又很有收获的时候,这个“阴影”都会跳出来让我不继续“好”下去。
这个“阴影”的影响非常隐蔽且无形,更多时候是通过情绪来影响我们,平时工作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黑锅盖在工作的头上,是因为工作忙,是因为工作不喜欢,我才这样的。
但很明显,自由职业的我没有办法怪工作,其它的外在我也都怪不着,只有我自己。
而抑郁情绪那段时间是“阴影”影响我最活跃的时候,当时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明明周围的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不开心,就是打不起任何精神去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如果用“阴影”这个概念来解释,就很成立了。
现在,每次“阴影”出现的时候,比如突然就不想看书不想写作了,我就真的不去做。
转头去散散步或者干脆睡觉(这些是我不论什么时候都愿意做的事情)。
但同时,这样任性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有如神助」时刻,就是会跳起来很开心地去做很多事情,有时候是写作有时候是拍摄,效率很高,我做的也很开心。
真的是跳起来去做的那种,没有任何拖延,没有任何杂念,想到就做了,这种感觉超好。
这就是荣格说,处在光明之中我们很难知道光明是什么,只有感受过黑暗,才会更理解光明。
抑郁情绪那段时间,不愿意承认“阴影”(自己身上不好的那部分)的存在,总是想要把“阴影”赶走,要回到高效、自洽、专注这些好的的状态中去。
那段时间做的最有效的事情,不是拼命让自己“变好”,而是放任自己“不好”。其实对我们自己来说,只要不死就没有什么是坏的结果。
这里说的“不好”有两种,一种是社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一种是我们身体和性格本身有的某些缺点,这部分利用好了反而可以成为吸引人的个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岳云鹏和辣目洋子受到大家的喜欢。
岳云鹏其实在最开始非常不受欢迎,总是被人轰下台,因为那个时候他不接受自己性格中“贱贱”的部分,想要展现他认为“好”的部分,结果就是很别扭很尬。
事实上,我们身上真实的缺点并不会伤害我们,而是外在这些言论让我们以为的自己不好才是让我们焦虑、不开心、甚至抑郁的罪魁祸首。
所谓外在言论让我们以为的不好,就类似:
毕业之后在大厂工作才叫有出息,30岁前在城市里买了房才算合格,包括身份焦虑、外貌焦虑都是……你曾因为这些观点而觉得自己“不好”过吗?
这些都是社会叙事强加给我们的。
所以,其实没有什么是真的不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好的。
对于外在说我们的不好,可以对其嗤之以鼻;对于本身性格中的“不好”,可以不用急着掩藏,而是去展示去引导,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个性,反而会让你很有魅力。
写在最后:
今天这个思考应该还挺独特的,主要是受到了奥利弗·波克曼《自我阴影》的启发。
其实一口气还往下写了很多关于「放任自己躺平是一种什么体验?」的内容,但感觉思考还不够,所以等我下次更有感觉了,写得更顺了再发出来。
最近怎么停更了呢
NO卡卡 回复 @十根大葱: 今天就更啦
简单
慰藉jie 熟稔ren
NO卡卡 回复 @陈柿子: 感谢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