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0块种10块钱的菜,到底是什么“真香”?|睡前聊一会儿

花100块种10块钱的菜,到底是什么“真香”?|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6:28
近期,有两个话题热度很高。一个是“在宿舍种菜成功是什么体验”,一个是“重庆一公司员工在2万平楼顶农场种菜”。此前,我们曾经聊过中国人的种菜哲学,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城里种菜这件事。

说起种菜,很多人都会提及中国人的“爱好”。有院子的在院子里种,没有院子可以在阳台种,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天台,甚至在宿舍、办公室也不影响养豆苗、种红薯……不仅广袤的乡村,在城市里也可以利用一切角落努力种菜。实在没有方便使用的土地,在网上来场种菜、种果树的互动游戏,也成为现代人的新型快乐。

因为爱好种菜,甚至衍生出一个有趣的概念:阳台“菜化率”。据调查,相关电商平台网购种子销量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阳台或许正在成为菜园。上海、东莞、北京等地是全国“菜化率”最高的城市,“95后”成网购种子的种菜主力。最受欢迎的种子一般是韭菜、辣椒等好种活、周期短的品种,以及樱桃萝卜、地黄瓜、等新鲜品种。种菜成为时尚,问题在于:去菜市场买可能只要10块钱的菜,为什么要花100块钱的成本去种?

在种菜爱好者聚集的网络社区,一些留言道出缘由:“自己种的菜更好吃”“我从中感受到了种植的乐趣”“既享用了劳动的果实,还在打拼的城市里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亲手栽培让人吃着放心,满足了物质消费的需求;而绿意满满、硕果累累让人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确定性,则是精神层面的慰藉。至于种菜社区的归属感和社交可能性,更是意外之喜。

抛开诸多附丽,种菜本身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哲理,过程更让人感到“治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会人们:要想收获必须付出。播下种子,带来一份收获的希望,但想开花结果,还需枯燥琐碎的劳动。对于都市“新农人”而言,温度、湿度、酸碱度,搭架、整枝、病虫害防治……每一个过程都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收获。相比忙忙碌碌、手足无措的生活,阳光雨露给作物带来的成长,更能给都市人带来充实感。

当各色作物占据都市阳台,种下的是种子,得到的不仅是果实,还有一份田园的惦念。有人戏称,种菜的天赋写在中国人的基因里。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或许早已植根在每个人心灵深处。文人喜爱诗酒耕读的诗意栖居,老百姓也向往归园田居的乡村生活。随着时代发展,都市人对农耕的这份喜爱与向往,投射在李子柒大火、《小森林》走红里,也映照在房前屋后、阳台天台上的一盆盆种下的蔬菜水果之中。轻动手指,播下种子,不求产量多少,只想“关心粮食和蔬菜”,寻找一份内心的纯粹和笃定。

事实上,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而言,种菜或许没有这般田园牧歌式的浪漫。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乡村正在消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逐渐边缘。人们在钢筋水泥中搭建生活,却常常因为远离自然、喧嚣不堪而心生惆怅。正如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探讨的那样,乡村在城市化发展中逐渐消失,又逐渐被再造与想象。为了那片想象中的乡土,有的辞掉高薪返乡创业,有的抛家舍业隐居山林,有的在偶一为之的乡村游中舒缓心情,当然也有不少人只能通过种菜保留些许田园生活,留下一份淡淡乡愁。

从积极的一面看,种菜也为城市生活标下新的注脚。在外国一些都市,城市农业和社区农庄爆逆势增长,市民玩泥巴的热情越来越高。在中国,有的学校把闲置荒地变成劳育基地,学生通过劳动收获德育学分,还能兑换一份个人劳动成果做成的健康美餐;有的社区开辟“一米菜园”,既避免了个人侵占公共绿地的纠纷,也给孩子们带来生动的自然教育课,在公共空间激发社区的向心力。当种菜拥有教育、观赏等多种功能,在城市安置一片菜地,也就意味着在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搭建一种新的联系。

此前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一馆一园一场”之一的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今年又为种菜爱好者带来了福音。在新打造的“数字孪生农场”中,依托物联网、北斗定位、人工智能技术,认养者在虚拟世界动动手指,即可操控现实世界的农业器械,实现“沉浸式种地”。借力科技的翅膀,种菜爱好者一定能在阳台以外找到更多空间,将骨子里的耕作向往化作现实,为城市生活添加些许果蔬的本味。

这正是:
一分耕耘一分获,带月荷锄真忘我。
雨露浇灌愿无违,泥土滋养心旷廓。

(文|周珊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