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第二十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曾国藩家书 第二十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00:00
07:33

第二十篇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译文】

沅甫九弟阁下:

初三这天,刘福一等人从军中回来,接到了你的来信,信中知晓一切。

城内敌人已被围困多日,估计不久便可攻克。只有断绝敌军情报是最重要的事,弟弟应当亲自出马,以免出现差错。

家中四宅都平安无事。季弟还在湘潭,澄弟初二从县城回来了。我身体有些不舒服,初二住在白玉堂,晚上辗转无法入睡。温弟哪天能到吉安?在县城、长沙等地的行程还算顺利吗?

古人说凶德导致失败的原因不过两条:一是骄傲,二是多言。丹朱不成才,就是因为他“傲”,因为他“嚚讼”,即多言的意思。看看各个朝代的名声显赫的公卿大臣,多数因为这两条而身败名裂。我一直有固执的毛病,这是德方面的“傲”;虽然不多说闲话,但是笔下却近乎多言。有时候静心反省,发现我之所以处处不顺利,其根源不外乎这两者。

温弟的性格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言谈更为尖刻。凡是傲气凌人之势,并非只通过言语来表现,也有以神气凌人的,也有以面色凌人的。温弟的神态有英姿勃发的姿态,面色却有蛮横之相,最容易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以你的性格,心中绝对不可以有所依仗,心中有所依仗就会自然表现在面貌上。从门第上说,我的声望大减,恐怕子弟要因此而受到牵连;从才识上说,近来军队锻炼出来的人才很多,弟弟也没有过人之处,都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只能抑制自己,一味讲求忠信、讲求礼仪,行事诚笃敬谨,这样或许可以弥补自己的过失,显示新的气象。否则,人们都会讨厌你鄙视你。沅弟为人处世谨慎小心,很稳妥,让人放心。而温弟却经常与人谈笑讥讽,强充老手,不免沾些旧的坏习气,所以必须狠狠反省!立刻痛改前非!我还听说温弟在县城的时候,经常放任自己胡作非为,随意嘲讽他人,还时常责怪他人的帖子差强人意,这种做法应该迅速改正。我在军中辛苦多年,怎么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呢?就是因为“傲”字而使百事无成。所以我对各位兄弟谆谆教导,大家要引以为戒。

近日,九弟妻子的病已经痊愈,不用担心。沅弟在营中要振作精神,不可有丝毫懈怠。至嘱。兄国藩手草。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解读】

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够做出些引以为傲的事情,是值得人欣慰的。但人不能因此而骄傲,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因为傲气长久会令人盛气凌人,而且还会招来祸患。因此说,骄傲可以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亲戚朋友任何人都可以为你骄傲,但只有自己不能因此而骄傲。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导致失败,“傲”就是其中之一。骄傲能够使人不知进取,从而懒惰散漫;骄傲还会让人失去方向,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即使机遇来临,也会错失机遇,功败垂成。

曾国藩深知傲气的害处,所以他在信中告诉弟弟:“古人说凶德导致失败的原因不过两条:一是骄傲,二是多言。丹朱没有成为栋梁之才,就是因为他‘傲’,因为他多言。纵观各个朝代的名声显赫的公卿大臣,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条而身败名裂。”因此,曾国藩不仅以此修身,而且告诫弟弟也要力戒这两条。

曾国藩戒傲体现在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譬如:1863年,曾国荃进军雨花台,打了胜仗,立下了战功。但曾国藩却要求弟弟不要去争夺这个功劳。他认为这是在谦虚上下工夫。此外,曾国藩为官也不傲。这也同他的磨炼有关系。道光年间,他在京城做官,因为年轻气盛,自然有些傲气,常与一些有名气的人争斗;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经常指责别人,与人结怨;咸丰五六年,在江西的战场上,他又与地方官员产生了矛盾。咸丰七八年他在家守制,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反省,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办事情不顺利,正是因为自己平时有傲气,还常常指责别人。

还有在三十岁以前,曾国藩总爱说话,并且言语中总是带着一股尖刻的味道,让人对他十分不满。虽然他自身有一定才华,但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无论在饭桌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不经意的话语总会让人处于尴尬的局面中。时间长了,他的恶名也逐渐传开。后来,翰林院的同僚都逐渐疏远了他。

曾国藩尝到了被孤立的滋味,开始深深地进行反省,最终悟出了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两个弊端,是历来士卿大夫衰败以及官场上导致灾祸的原因,所以一定要避免这两者的危害。于是他经常自勉。就这样他逐渐改掉了这些毛病,到了晚年,他所达到的“谦”的境界令人十分敬佩。他不仅在官僚之间互相谦让,就是对手中的权力也时常谦让。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对温弟说,他的性格就如同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而且言谈上更加尖刻。曾国藩对他进行了指责,说这种傲气凌人的气势会表现在言语、神色和脸色上,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同时他还对温弟经常与人谈笑讥讽,强充老手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要他必须立刻改掉这个毛病。

由此可见,在曾国藩的事业和修身方面,戒傲是第一要义,也是他人生不败的法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