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六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岭南的乡愁》第六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00:00
06:31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一日,岭南千年。地处珠三角腹地的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的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角力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如何让两者相容相生,是一个难题。幸好,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一章  山环水抱必有炁

一间传统的民居,就是一曲曲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声。它们是历史的肌理,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乡愁的居所。


       高明的阮埇与南海松塘隔江相望,因村多涌沼,后又有阮姓迁入建村而得名。到了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区氏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地定居。

(图/阮埇村)

       阮埇也是风水绝佳之地。村子四面环山——古耶山、凌云山、南蓬山、梅瓣山依次环绕,将阮埇呵护其间;一个小海、一条河涌,分内外两层,以“口字形”,将阮埇护佑中央;小海之北,又与西江交汇。按照古代风水的理论,四面环山、碧水环绕,便属于山水紧密契合、藏风纳水的形胜之地;而玉带层层回环,更令其成为集纳灵气的圣地。

        和松塘村一样,历史上,阮埇文风鼎盛,阮埇的区氏人才辈出,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称, 先后出过15名进士、48名举人。其中,明朝进士区大相被称为明代岭南诗家之最,他的父亲区益和哥哥区大枢都是明朝的举人,他和弟弟区大伦则是明朝万历17年(1589年)同榜进士。正所谓:“两朝四进士,一榜四文魁”。

(图/阮埇村)

        阮埇三面环水,分别连接秀丽河、沧江河。明朝时,秀丽围一带地势低洼、河涌交错,阮埇村由于不近山也无山,所以常会遭遇水患。区大相为官后,将这一情况面奏皇帝,后奉旨回乡修筑了一条两公里长的“九纽基”(也叫“官基”),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又带头发起捐资,兴建了八角七层的灵龟塔(今位于高明区荷城沿江路的灵龟园),今已成为高明一景。

(图/阮埇村)

       说起灵龟塔的修建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当年区大相、区大伦将其母亲苏氏的骨殖运回阮埇故乡时,船将靠岸,却不知为何总有一股推力推回。后有龟数只浮出水面,将船托至岸边,才得以上岸。于是,兄弟俩相信神龟显圣,办过丧事之后,立即倡议建筑灵龟塔。灵龟塔确实非同凡响。据传当地有一少年曾登上第五层,不慎从塔上跌下,但丝毫无损。

(图/阮埇村)

       阮埇多水,水环村而过,人称“金带环抱”,是“引水聚财”的理想格局。正如《水龙经》中有言:“水积如山脉之住,……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富贵之象。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清代的阮埇相当富足,村内有多条石板道,外村人穿着草鞋或布鞋走在阮埇村里,很容易磨坏鞋底,因此,当地有一句俗语:“没有三双鞋,入唔到阮埇街。”阮埇历史上富贾巨商数不胜数,据说,当时广州的渡口码头,因为常有阮埇籍的官老爷和商人发达后坐船衣锦还乡,普通村民也跟着沾了光,只要说是去阮埇的,船工都不收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渔人_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