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翔宇:走近艺术展馆,体悟上海文化赋能

姜翔宇:走近艺术展馆,体悟上海文化赋能

00:00
09:44

青岛市第四批赴上海现代服务业专业实训队队员

浦东一组 姜翔宇


今年年初,国际权威机构发布了《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上海自2019年度首次参评的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这是衡量全球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评估,选取全球50家代表性城市,从城市人文生态、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参与及文化全球影响等11类指标进行评价。再次上榜说明上海已经在基础性的文化设施和整体布局上达到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标准。


的确上海吸引人的不只有高端的科技、活跃的金融、便捷的生活,更有着极其浓郁的艺术氛围伴随着实训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切身感受到上海的城市品位和文化魅力,仅是遍布各处的艺术展馆已经让周末的时间变的格外紧张,太多重磅展览让人应接不暇。


一、工业地标的华丽转身

上下班经过南浦大桥时总会远远看见位于江边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高高耸立的大烟囱上亮着的红色数字闪烁着城市的温度,夜晚尤其耀眼。这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之一,它的前世今生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化时代的巨大变迁。


最初这里是清政府的南市电灯厂起源于1897年上海的第一盏电灯由此点燃。1955年定名为南市发电厂,165米高的巨大烟囱成为工业时代的典型标志。后来,身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2010年上海世博会把这里改造为城市未来馆既保留了上海工业文化的历史印记又展现了对未来城市的梦想。如今,它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像发电一样向城市输出艺术能量,也是上海对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和文化地标打造的有效衔接是如何将重大城市事件的时效性转化为持续推动力的成功实践

这里是上海艺术双年展的固定场馆。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创立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至今已是第十三届。这一届以“水体”为主题,展厅建筑与展品相互交融,成为一个巨大的流动空间,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冲击。

这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水体”,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围绕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展开。展馆三楼的窗户面向浦江,透过落地窗,蓝天下缓缓流淌的江水、江面忙碌的运输船、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宛如一幅油画长卷。这幅展品是此次双年展最打动我的作品。


二、艺术与商业的共生共赢

外滩金融中心是复星地产的重要项目之一,涵盖了写字楼、购物中心、艺术中心、酒店等多种业态,是由传统商业地产升级而来的现代艺术气息浓郁的体验式购物空间。作为复兴基金会的重要艺术平台复星艺术中心是BHC外滩金融中心项目文化板块的主要支撑。

从外观上看,位于外滩历史建筑群尾端的这座建筑不仅兼具东西方色彩,更是上海历史风貌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可开合转动的幕帘,既如同中国古代冠冕,又像西方的风琴。每隔两个小时,流线型的古铜色幕帘会随着音乐转动,像是拉开舞台的帷幕,远远望去,真是一座“会跳舞的房子”。

从2019年草间弥生的中国首展结束不久的安藤忠雄个人回顾展到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范特西”先锋波普艺术展,

外滩艺术季活动,不仅包括复兴艺术中心国际一流的艺术展,

还有户外的艺术博览会,艺术表演、论坛,文创集市等多个版块,以“转角遇到艺术品”的方式让观众和艺术品近距离互动。


这座颇具高迪建筑风格的美术馆位于浦东新区的喜马拉雅中心是证大集团打造的集酒店商场艺术舞台和美术馆于一体的文创产业项目。美术馆主体建筑由日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整个建筑更像一座现代主义雕塑,外形犹如自由生长的异形丛林,走进馆内,像是置身于巨大的混凝土洞穴,透过不规则的窗户看外面的城市,有种被割裂的时空感。

除了最具特色的4500平米的展厅和高达13.8米的中庭能够给予艺术策展更大发挥空间优势以外,美术馆内还开辟了演出舞台和公众艺术体验与学习空间,可以组织各类演出和艺术互动项目。这也是在地理位置不占优的情况下,展馆采取的艺术展览、教育推广和商业运营相结合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所思所悟

对城市而言文化既是软实力更是硬内核。从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发布《上海市美术馆名录》数据看截至2020年底,在录美术馆89家,其中国有美术馆26家、非国有美术馆63,当年新增10家。不久前,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让·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也正式开放建筑和展览空间堪比世界一流


看上海思青岛,由艺术展馆拓展到文化赋能,我们在城市文化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方面、文化与消费产业联动方面差距明显。如何寻找城市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实现文化和商业的有机结合、流量和消费的互相带动,上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范本。


一是推进文化赋能城市更新。

像当代艺术博物馆久事美术馆等历史建筑重新激活的例子在上海有很多不仅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也留住了城市的文脉传承和几代人的乡愁回忆,更重要的是文化元素的注入让它们焕发新生,这也正是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最好方式之一。青岛与上海有着类似的基因传承,我们的老建筑不应只是静态的风景,更应动态的融入城市发展与未来。应有针对性的选取与建筑本身和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新功能,给网红打卡地注入更持续的新业态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二是促进文化赋能现代服务业提升。

伴随着消费升级,文化市场已进入多元化阶段,“艺术+商业”已经成为极受年轻人欢迎的运营模式。2020年上海市美术馆文创品类近2.5万种,销售额超过1600余万。对比而言,无论从种类还是品质上我们都明显不足。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的助推作用,还应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定位,找准保障与促进的切入点,通过产业招商、产业孵化和平台搭建,推动文化领域优布局、补短板、提品质,进一步提升青岛城市艺术氛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