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掌声(秦荣生)

变味的掌声(秦荣生)

00:00
05:16

变味的掌声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掌声。有时候,我们自己会主动鼓掌发出掌声;有时候,我们会被动鼓掌附和掌声;更多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鼓掌而置身于掌声中。我自己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人生第一次鼓掌,但我相信开始之初,掌声是发自内心的,至少是自觉自愿的,而参加工作后的无数次鼓掌就不好说了。掌声的真实表达是欢迎的意思,欢迎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可演绎到现在,掌声就是礼节了。凡是需要讲礼节的时候,都得有掌声,这时形式就大于内容,虚假多于真实。掌声和微笑一样,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象征,有真有假,有时候可能是真,有时候也可能是喝倒彩。


   把两个手掌张开,再相互撞击,发出的声响叫掌声。掌声是全世界通用的肢体礼节语言,用撞击的声音大小和持续时间来衡量热烈的程度。在中国的词语里,就有“掌声如雷”、“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等。一般情况下,掌声是表示称赞、鼓励或欢迎的一种方式。对于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来说代表的是:肯定、鼓励、拥护;对于得到者来说是:成功、收获、荣耀。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掌声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掌声已经不再反映人们的内心感受,只成了一种外在形式。甚至有些时候,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掌声已经变成了表示对人不满赶人下台的一种方式了,这时候可以说是喝倒彩。喝倒彩的掌声显得较文明礼貌。


    掌声是人类发明的最具震撼的肢体语言——是心与心之间无声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传递,是人们借以传达思想和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沟通形式。但是,现在在很多场合听到的掌声,并非是肯定、鼓励和拥护。如现在很多会议是无聊透顶,当会议主持人宣布:“大会到此结束!”,马上全场掌声雷动。这种掌声的热烈程度,是此前主持人鼓动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讲话所达不到的。这种散会的掌声,绝不是观众庆祝闭幕,而是一种变味的掌声。中国的文山会海,堪称世界一绝。领导讲话往往沫星四溅,大半是夸夸其谈、老生常谈,讲话开头结尾拉客套,中间打官腔,早些结束会议是参会者的愿望。


   钱钟书在《围城》中描述方鸿渐留洋回到乡里,成了“人物”,校长请他给乡绅及学子做演讲。校长介绍完这位留洋博士,请他演讲时,下面照例是掌声。可忘记了带演讲稿的方鸿渐首先对这掌声提出了质疑。他说各位的掌声没有道理,因为我还没开讲,大家不知道我讲什么和讲得怎么样,怎么就鼓起掌来。这是我了解的最早对掌声的质疑。而现在,只要是举办会议,主持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某某讲话”,许多时候,掌声前面还要加上“热烈的”字句。在这个时候,要求被鼓掌的人是不是想听某某讲话不得而告,要求给予掌声是不合逻辑的。现在最不要脸的事情是,动不动就要求给予热烈的掌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讲话过程中要有掌声,而且要求掌声雷动,似乎成了会议的“标配”。这样安排掌声原因可能是出于对领导的尊敬,没有掌声似乎不给领导面子。据说,前苏联斯大林开大会必须要有经久不息的掌声,经常掌声持续超过15分钟,最长能达到半个小时。斯大林讲完话,大家鼓掌,拼命鼓掌,似乎是不鼓掌就是大逆不道。鼓掌鼓到后来,就出现一个很恐怖的局面:不知道谁是第一个鼓掌者,但是如果知道谁是第一停止鼓掌的人,就是大逆不道。谁也不愿意带头停止鼓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不敢先停,所以一直鼓掌,最后直到斯大林本人认为可以了,做出一个手势,大家才敢停止鼓掌。


    我自己也常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会议,多数情况下是无奈地参加,也有时会成为掌声的主角,这时,我总会说一句“掌声就免了”。很多人或以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或以为是故作矫情,但我是发自内心的,不希望听到别人随波逐流的掌声。问题是,有时我是作为主持人替别人要掌声的位置,我也会说“掌声就免了”,搞得想听掌声的人不高兴,心里肯定对我心生怨恨。但我想,开会的目的在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掌声的有无和多少,其实与会议本身无关。只是,别人需要我鼓掌时,我会认真地去选择,让我认可、赞同的就给掌声;对于没有内容、浪费时间的就不会给掌声,没法既让自己满意又让别人高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