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并非天赐,他们是自己的英雄 | 睡前聊一会儿

翅膀并非天赐,他们是自己的英雄 | 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6:01
半个多月前,中国奥运健儿在东京争金夺银,创造佳绩。今晚,东京残奥会正式开幕,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点燃。来自中国的251名残奥健儿即将在20个大项、341个小项中展开角逐。

从刀锋战士靠假肢在田径场上奔驰,到无臂少年将双腿化作“鱼尾”踏浪泳坛,从1960年第一届残奥会开始,无数运动员在别样的赛场上抒写着感人至深的拼搏故事,诠释着自强不息的生命真谛。时下,在东京湾海面,红绿蓝三色的残奥会标志已经取代奥运五环,在黑夜中释放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心智、身体和精神的三色丝诉说着残奥会的内涵:身体的残缺并不妨碍精神的富足,人生的不幸更磨灭不了心智的强大。

“我们拥有翅膀”(We Have Wings),这是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的理念。的确,体育弥补人生缺憾,奥运铺就圆梦坦途。对于很多运动员而言,残奥会正是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一方舞台。在伦敦残奥会上,出发时紧紧咬住毛巾、接近终点只能以头触壁的仰泳选手郑涛打破世界纪录,他说:“今天,我改变了自己”;里约残奥会上夺冠的短跑运动员李露也表示,是奔跑让她这个农村小姑娘走向了世界舞台。运动之于他们,不仅是充实生活的一种爱好,更是改变人生的一对翅膀。如今,这些老将携手更多年轻人征战东京,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事实上,翅膀并非天赐,他们是自己的英雄。在不少人看来,残奥会只是奥运会的一种补充,代表着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特别关爱与照顾。事实上,正如残奥会(Paralympic Games)的英文词根“para”包含的“平行”之意,残奥会与奥运会完全是对等的世界性运动会。不一样的竞技比赛,同样的运动之美。在一些项目上,残奥会运动员甚至创下优于同届奥运会金牌选手的成绩。他们不仅在超越自我,也在超越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提升着更团结的境界。忽视轮椅与拐杖,忽视“残疾人”的前缀,我们才能在“平视”中产生更多由衷赞叹与理解认同。

身着披风,乘风飞翔,如樱花般绚丽……东京残奥会的吉祥物Someity,其英文“So Mighty”被译为如此强大或无所不能。残奥会运动员用同样娴熟的姿态,展示着同样的运动魅力、同样的胜利喜悦。在他们身后,是占世界人口15%的残障人士。球技高超的独臂少年,独立上学的板凳男孩,圆梦厨师的脑瘫小伙,健美夺冠的独腿女孩,回乡办厂的袖珍夫妻……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过着同样普通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当他们用自信与美丽,向世人证明“我能行”时,他们鼓舞的,不只是遭遇身体残缺的少数个体,而是面对生活挫折仍要勇毅前行的每个你我。

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本次参加残奥会的中国运动员全都是业余选手,从事着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等各种职业。这也说明:体育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无论是竞技运动,还是身体锻炼,体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提高身体机能、强健心灵精神、实现自我认同、融入社会群体。不久前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从场馆开放、体育赛事、康复健身等方面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做出规定,进一步保障相关人士的权益。下一步,如何消除有形无形的歧视,从体育、交通、就业等各方面创造“无障碍环境”,对残障人士做到“一视同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因为有了你这双眼,我才可以自由地奔跑。”在盲人短跑比赛中,往往有一位步伐节奏一致、靠绳带指引选手的引跑员。并驾齐驱的奔跑画面,折射出运动员与引跑员心手相连的深厚情谊,也象征着残障人士和普通人群的同向而行。面对久违的大赛,面对仍在蔓延的全球疫情,我们坚信:残奥健儿定能在运动场上展现自我,为世界奉献一场同样精彩的奥林匹克盛典。

这正是: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一视同仁,共创未来。

(文 | 田卜拉 主播|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