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生存(7)|曾国藩弹劾李元度

樊登读书:生存(7)|曾国藩弹劾李元度

00:00
09:00

我们讲到曾国藩征集下属们对朝廷命令他调兵一事的处理方案,结果下属中只有李鸿章一人不同意调兵北上,这一节课我们来接着讲李鸿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处理建议。


这李鸿章认为啊,英法联军已经在北京城下,破城而入是早晚的事,调兵北上保卫京城已经毫无意义;不仅如此,英法联军的这次侵略,最终还是会通过赔钱议和了事,就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而真正威胁清王朝的还是太平军。


李鸿章比清廷更早看出这一点,眼光确实非比寻常。他进一步论述到湘军镇压太平军是关系到“天下安危”的事情,对北上驶援应“按兵请旨,且无稍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曾国藩打一个时间差,拖到朝廷跟英法联军议和为止,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李鸿章提议,让曾国藩再次派人去京城,问皇帝是不是可以让自己亲自来护驾?然后就等朝廷再次回信就行了,在收到回复之前,不要轻举妄动,静观局势变化即可。


经过仔细权衡,曾国藩认为李鸿章说的有道理,于是采用了他的提议。他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北上,但指出说,鲍超,就是朝廷钦点北上救援的这个将领,人生地不熟,肯定没法及时救援,所以请朝廷在胡林翼和自己之间酌情考虑,选派一人进京护卫救援,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因为往返京城奏报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就接到消息说,朝廷跟英法联军已经议和,湘军不必再北上救援的命令——也就是说,李鸿章早就摸透了洋人的心思,很清楚结局一定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才胆敢如此提议。因此,经过这件事,让曾国藩对李鸿章更加器重。


李鸿章对曾国藩虽以老师相待,但他毕竟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经常因固执己见而和曾国藩产生冲突,曾经有好几次想要离开曾国藩。1860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并决定将自己的大营迁往安徽祁门时,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不佳,没有进退的余地,从战略上看把营地转移到这个地方十分危险。


在太平军的攻击下,祁门的确险情不断,李鸿章等人一再要求将营地转移到其它地方,但是曾国藩坚持己见,甚至对李鸿章等人说,你们这么胆小怯懦,可以自己离开。


不久,双方又因为李元度事件再次产生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李鸿章负气出走。李元度是什么人呢?这要从湘军的组建之初说起。早在1853年曾国藩筹建湘军的时候,正在湖南做教官的李元度就加入曾国藩幕僚,参与协助军务。在湘军最初屡次打败仗的艰苦岁月中,是李元度支持湘军度过难关。


当年湘军在江西战场数次被太平军打败,曾国藩两次想跳水自杀,李元度劝阻了他,可以说是曾国藩的恩人。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李元度升了职,驻防徽州。

但由于李元度不听曾国藩的命令,打了败仗,徽州城被太平军攻克,祁门更加危险。李元度乱中逃生,在浙江与江西边界游荡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曾国藩幕下,但他并守规矩,而是不久又独自离开了。


你说你打了败仗,老老实实回来,态度好点,那还有可能从轻发落;结果李元度你非但没认错,反而是在曾国藩的幕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成何体统?曾国藩决定列清他的罪责,弹劾惩处,来严整军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