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框架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
这段话里包含了人生的几大问题,组成了人生的框架:
一是五伦,即人际关系。
二是智、仁、勇,即人的内在品质。
三是知与行,即人的外在活动。
行为学认为,在人的各种生存技能中,人际关系的能力排在第一位,是决定人生成败最重要的能力。这个论断放在中国人身上,应当更加贴切。咱们的文化,从古至今最讲究“关系”,先贤本意是要形成一套社会交往的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将有利于社会和谐及个人发展,可惜搞到最后过犹不及,弄得买壶酱油都要找关系,有什么都不如有人脉。这固然是挺可悲的,但我们除了适应,别无选择。
智、仁、勇涵盖了人的智力、情感、意志三大内在品质,智力上要聪明睿智,情感上要有仁爱之心,意志上要勇敢刚毅。而且孔子对这三点进行了拓展。某人可能智商不高,见识也不广,怎么办呢?好办!好学就可以将勤补拙,人的智慧就会不断提升,所以好学就是最大的智。仁爱不能只停留在心里,要施之于人,造福社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实践,才是真正的仁。人性有诸多弱点,比如恐惧、懒惰,怎样才能力争上游拼搏进取呢?知耻就会激发勇气,以甘居人下为耻,以缺少大丈夫的气概为耻,以退守安逸为耻,被逼被激之下,人的斗志和潜能都会被激发出来。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不论武的,还是文的,哪个不是有胆有识、智勇双全?而仁,则是对智与勇的统驭。
儒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人要积极入世,人活一世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参天地之化育”,在天地创造万物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力量。而人的活动无非两方面:知与行,这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课题。《中庸》的这段话里提出,知有三种方式:一是先天的良知,二是学习,三是实践活动中由解决问题而总结的经验。行有三种方式:一是自然而为,二是利益驱动,三是被动改变。明代王阳明进一步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一个知识分子以最大的热情去搞研究、做学问,是知,也是行;一个企业家以最大的热情去赚钱、搞管理,是行,也是知。总之,知行都是做事,“知行合一”说白了,就是教人干!干!干!用基督教的说法,这就是作为人的“天职”,是人获得救赎、进入天堂的方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