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第四十六章【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之一(2)

第八编第四十六章【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之一(2)

00:00
07:34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第八编清代之部第四十六章除旧与开新【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之一、晚清之政象(2)(2021-8-17 周二)

主和主战,翻覆无定。【内则言官哗呶[náo],仗虚憍骄之气,发为不负责任之高论。外则疆吏复遇事粉饰,不以实情报政府。】而内政腐败,百孔千疮,更说不上对外。

第二、是内政之腐败。
当时内政上,最感问题者,首为财政之竭蹶[jué]。
清自乾隆中叶以后,贪黩[dú]奢侈之风盛张,各省积亏累累,财政已感支绌。经嘉庆川、楚教匪长期内乱,至道光而对外商业,漏巵[zhī]日大。黄爵滋疏,【道光十八年。】谓:“近年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於内地,实漏银於外洋。自鸦片流入中国,道光三年以前,粤省每岁漏银数百万两。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百万两。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二千余万两。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之多。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各省、州、县地丁钱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以钱为银,前此多有赢余,今则无不赔贴。各省盐商卖盐得钱,交课用银。昔争为利薮[sǒu]者,今视为畏途”【王庆云咸丰即位奏:“盐课岁额七百四十余万,实征常不及五百万。生齿日繁,而销盐日绌[chù]。南河之费,嘉庆时止一百余万,而迩来递增至三百五十六万。地丁岁请缓,盐课处处绌[chù]销,河工年年保险。入少出多,置之不问。”今按:此等情形,一方起於官场之腐败中饱,一方亦由银价日昂,钱价日跌,经济状态转恶,生活程度提高所致。】清廷之决心禁烟,亦由於此。厥[jué,其]后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漏巵[zhī]益增。并历次赔款,国库益窘。

其次则为官方之不振
清自乾嘉以后,纳赀[zī]之例大开,洎[jì]咸同而冗滥益甚。【王凯泰同治十二年应诏陈言,首请“停捐例”。谓:“自捐俸减折,百余金得佐杂,千余金得正印,即道、府亦不过三、四千金。家非素丰,人思躁进。以本求利,其弊何可胜言?”其时有以洋行挑水夫而为粮储道者,见殷兆鳙[yōng]疏。】“捐纳”外复有“劳绩”一途。捐纳有“遇缺尽先花样”,劳绩有“无论题选咨留遇缺即补”花样。【捐纳官或非捐纳官,於本班上输资若干年,俾[bǐ,使]班次较优,铨补加速,谓之“花样”。】而正途转相形见绌[chù]。甲榜到部,往往十余年不能补官,知县迟滞尤甚。【王凯泰应诏陈言第二项,曰“汰冗官”。谓:“捐纳、军功两途,入官者众,部寺额外司员,少者敷十,多则敷百。补缺无期。各省候补人员,较京中倍蓰[xǐ]。”按:雍正中,查嗣庭、汪景祺等论列时政,已言部员壅滞,有“十年不调,白首为郎”之语。及乾隆间举人知县铨补,有迟至三十年者。廷臣屡言举班壅滞,然每科中额千二百余人,综十年且二千余人,铨官不过十之一。谋疏通之法,始定大挑制。六年一举,三科以上举人与焉。仕途之壅滞,为自唐以来科举制下必有之现象,何况又加之以纳赀[zī]、劳绩、异途、杂流之竞进?】疆吏既竞务保举,多请吏部停止分发。保举大者有二途:一曰“军功”,一曰“河工”。光绪二十年,御史张仲炘[xīn]言:“山东河工保案,近年多至五、六百人。图保者以山东为捷径,捐一县丞、佐杂,不数月即正印矣。”【此见保举与捐纳之狼狈相倚。】其次复有“劝捐”。顺天赈捐一案,保至千三百余人。山东工赈,保至五百余人。他省岁计亦不下千人。时吏部投供月多至四、五百人,分发亦三、四百人。吏途充斥无轨道至此,官方如何得振!

照当时的政象,绝对抵不住当时的外患,于是遂有当时之所谓“变法自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