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是家乡,丝绸就是乡愁(秦荣生)

水乡是家乡,丝绸就是乡愁(秦荣生)

00:00
06:09

水乡是家乡,丝绸就是乡愁


    小时候,我生活在江南的太湖水乡。太湖边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很多与养蚕有关:从拿到蚕种子的那刻起,每天喂它桑叶,看着一个个雪白的蚕宝宝慢慢长大,“绕柴龙”给蚕筑窝,再到蚕吐丝,变成蚕茧,体会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涵义;把茧剥成棉兜,棉兜晒干以后,再抽成丝,然后拿到加工做成色彩艳丽的丝绸衣、丝绸被。在那时,我了解到了我们祖辈把养蚕作为获取收入的生活方式,家乡是水乡,丝绸就是乡愁。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是我国最大的丝绸产地,“天下丝绸品,太湖占一半”,现在家用的蚕丝被、用的丝绸产品大多产自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和杭州一带。作为生长在太湖边的人,我为此很骄傲,希望丝绸的明天会更好。


   丝绸是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中国,曾经“Sinae”丝国的名字远比“China”瓷器更为响亮。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养蚕种桑,纺丝织娟。因为古代的养蚕缫丝,文字中才有了各种以“纟”做偏旁的锦衣绣服。“奖劝农桑,教民田蚕”、“帝亲耕,后亲蚕”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标志。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密切的联系。封建帝王用丝绸彰显其权威,百官用丝绸标识其等级;文人写下赞美丝绸的诗词,画家在丝绸制成的绢帛上泼墨挥洒;老百姓向各路蚕神祭祀,祈求蚕丝丰产,而朝廷则下达课税蚕桑的政令,并以此来评价地方官的政绩。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丝绸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纸”的最初形态就是制丝绵过程中形成的;二是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已是大面积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现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直接促进了指南针的实践和完善。 


   近年来,丝绸产业受国内自然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再加上巴西、印度、越南等国丝绸企业步步紧逼,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桑蚕也盛景不再,养蚕织丝业早已转向其他产业,而饱经风霜的苏州丝绸业却砥砺前行,在风雨飘摇之际,依然坚持着老祖宗赐予的智慧和财富。以太湖雪中国十大丝绸品牌为依托,结合苏州固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在打造、再现当年那个江南丝绸坐拥万亩桑田的盛景。天时指借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东风,有力促进了蚕桑文化的推广和蚕桑产业链的发展;地利是指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有着最好的水源和肥沃土地,产的桑和丝也最佳;人和则得益于太湖流域人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有着深厚的桑蚕文化底蕴。


   追求美是人的本能,而丝绸之美总是最动人心弦,含蓄却也不缺乏曼妙,有面子也有里子。一件精美的丝绸,离不开上好的蚕丝与工匠们的精制,丝绸人功不可没。春节期间,我回到苏州吴江,参观了“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领略吴江丝绸人的独特风采,听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感受到了丝绸产业复苏的美好前景。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是依托太湖雪丝绸品牌,以蚕桑为主题,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丝绸制作工艺、手工艺制作、丝绸品牌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整个文化园的装修布置亦无不渗透着蚕桑文化的元素,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很有“味道”、很有特色。在这里,展示的不仅是丝绸的传统工艺和技术,更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对世界的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