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大内驱力】为什么家长不逼,孩子不会自主学习?

【巧用三大内驱力】为什么家长不逼,孩子不会自主学习?

00:00
14:07

【巧用三大内驱力】

为什么家长不逼,孩子不会自主学习?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樊登读书,我是黄静洁!

前几个月在疫情期间,因为独自在家上网课,很多孩子被逼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了学校的有序的学习环境,没有了老师和同学的互相提醒和监督,孩子们缺乏自我管理和制定目标的问题一下子突显出,于是宅家上网课变成了宅家玩游戏,导致生活和作息严重失衡,亲子冲突加剧,让父母和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失败和无奈感,甚至也时有孩子轻生的悲剧发生。

从报道上看,悲剧发生后,家长往往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曾面临过如此大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为了逼孩子学习,才说几句气话,没想到家长的话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孩子送上了绝路。因此,无论我们想管教孩子的坏行为,还是想激励孩子的好行为,都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去找动力,而这个内心动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内驱力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孩子的非智力优势智力优势对学业的影响更大,而内驱力恰恰是非智力优势的最核心要素。如果一个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了内驱力,那么家长对孩子说的任何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有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价值感的人。


原理分析:内驱力的本质

怎么才能正向激励孩子,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呢?

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会自然带着许多正面或负面的暗示,这就犹如潜移默化地为孩子打造一个努力的期望人设,让孩子相信自己就是那个人设,于是会努力靠近自己的目标人设,当孩子感受到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一个努力的人时,他就会由内而外地生发出动力,让自己逐渐靠近那个目标人设,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努力者。
 

关于内驱力,有三种形态;

1、附属内驱力

第一种内驱力叫附属内驱力,也就是我们中国家长最普遍使用的物质奖励,只要孩子达到某个学习目标,就能获得某种物质的奖励。

物质化的奖励是一种最为被动的驱动力,也因此被称为附属内驱力。单纯构建这种内驱力一定是畸形的,不能持续和长久的,久而久之,甚至孩子的价值观也会出问题。

2、认知内驱力

第二种认知内驱力,讲的是一个人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自觉自愿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认知内驱力,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A.原发兴趣是核心;

B.外围环境是条件;

3、自我提高内驱力

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是我如何帮助大儿子成功地在学校建立起小领袖的目标人设。他读小学四年级时从纽约转学到了上海,当时他一个朋友也没有,感到孤独不能融入集体。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而且开心乐观,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我为他设计了一个在集体中的积极人设,我经常称赞他具有领袖的潜力。终于有一天他问我如何成为领袖,我告诉他一种是由老师指派,另一种是由同学选出来。他立马兴奋地告诉我,他想被同学们选为小领袖。于是,在新学期里他有了想当小领袖的行动目标,内心中产生了一股想证明自己的内驱力,行为上也变得越来越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逐渐地同学和老师看到了他的优点,并成功地当选为小学部的体育委员。

从那时候开始,他对自己具有领袖气质深信不疑,也因此从思维到行动都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信起来。

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三个特点:
 

A.主动获取;

B.目标清晰;

C.敢于担当;

这是最佳理想的内驱力状态,它最稳定、最强大,希望父母能协助找到。


案例分析

看了以上案例,你是否觉得孩子们都好可怜,心中既没有追求兴趣和爱好的动力,也没有来自外部的正向环境鼓励,他们好像被关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拼命地学习,自己的存在到底还有什么更有意义的目标?

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三种内驱力需要混合发挥作用才产生最有效的驱动

我认识的一个男孩特别爱踢足球,心心念念想要进入学校的校队,因此无论学业多忙、功课多重,他每天坚持5点起床,自觉地练球、练体能。然而学校还有个规定,进入校队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达到优良标准,否则会影响学习。这个外部要求反过来又鞭策男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表现,因为他想努力成为双优学生,一个他自己设定的人设目标。最后当男孩跟随校队赢得学区的足球轮赛,并获得奖杯时,他感到所有的为训练而流的汗水,为学业而辛勤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见,一个孩子内心自发的、最原始的兴趣和外部环境中的支持和认可,是孩子主动进取的最根本的原因,奖杯只是对努力结果的一种表彰,对优良行为的再次强化。

由此可见,我们无需用大吼大叫来逼孩子读书、拿高分,或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学习。我们应该聚焦三件事就能拉动孩子内心的向往,帮助孩子找到发自内心的兴趣点,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努力成果的赞赏,摆脱由父母的负面言语所带来的无价值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