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史记》当中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陈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婴在东阳县担任一个小官。当时东阳的百姓举行了起义,杀掉了县令,然后聚集了几万人。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么大一支队伍由谁来领导呢?大家就想到了陈婴,陈婴这个人在当地比较有声望,老百姓都很爱戴他。所以众人就想推举陈婴来称王,率领大家竖起大旗,干一番事业。这本来是个好事,不过陈婴的母亲却提醒陈婴千万不要成王。他的母亲建议陈婴带着这支队伍去投靠一个比较有实力的领导,去给人家做下属。
《史记》原文记载,陈婴母亲对陈婴说的话两句,第一句“事成,犹得封侯”;第二句“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这意思就是说,你给别人当下属干大事,事情成了,你可以封侯;如果事情不成,你也改扮一下装束,就可以安全撤退,也不会有什么人来指责你,也不会有人来追究你。
后来陈婴就率领手下这些人投奔了项梁,在后来他又归顺了刘邦。大汉建国以后,陈婴被封为堂邑侯。当初像项羽、韩信、英布这些大英雄,最终都没有得到善终,而陈婴的结局却很好,在荣华富贵、子孙满堂中安享晚年。在这个故事当中,大家可以感受到陈婴的母亲有知人之智,而陈婴自己有自知之明。
陈婴的母亲就发现了,扯旗称王这件事简单,可是再往下走,结局如何?天下那么多王,最后只能有一个人登上天子的位置。陈婴有号召力,但是他恐怕没有最终胜出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偏偏要坐这个位置,那结果不堪设想。所以她冷静地给陈婴提出这个建议,不要称王,去给别人当下属,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可以了,而陈婴自己也认同了母亲的观点。可以说母子二人凭借智慧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职场上有这种现象,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胃口很大,一心想进步,一心想往上提升。但是他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能力边界,本来能力有限,也就是带十几个人做一个中层,偏偏经过各种努力,经过各种争取,提拔到了一个高层的位置。带一个几百人的大团队,当一个把握方向、统帅全局的一把手。
那接下来的局面是什么?就是自己也难受,别人也难受。那真是一天到晚急得上树爬墙、抓耳挠腮、心急火燎。因为能力有限,根本就扛不住这副重担。所以很多事情都做不成,很多任务都完不成。但是心里又着急,又留恋这个位置,又不愿意放弃眼前的身份和地位。这一下子就导致了心态失衡、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看自己也不顺眼,看别人也不顺眼,看整个公司、整个单位都不顺眼。
每天上班就像雷公、电母一样,捞到谁就劈谁,捞着哪件事就训那件事,整个人表现得就像红孩儿一样,面红耳赤,四处去放火,四处去发火。其实这种情况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才不配位,反受其累”。
权力和地位确实挺好的。但是坐在这位置上,你得想想自己的才能能不能扛起这副重担。如果扛不起来的话,那个位置就不要去做。在职场上,我们真得有点陈婴这种自知之明。当不了王可以当侯嘛,当不了高层可以当中层,管不了一万人我可以管一百人。
正所谓“知止而后能定”,知道自己边界以后心就安定下来了,这工作生活也就稳定下来了。年轻人有点进取心,甚至有点野心都不是坏事,但是这份进取心一定要和自己能力匹配才行。比如说想当团长是好事,一旦当团长的机会摆在面前了,那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要没有能力还是好好地当连长,等将来能力具备了,咱再争取当团长。
我们来做个比喻,一辆汽车本来最大的载重量就是一吨。如果非要去扛那十吨的重担,去承担十吨的压力,结局只能是车毁人亡。所以职场上的规律就是一定要先认识自己,然后再去追求进步。
《老子》当中有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一个人一定要先自知,然后才能去胜人。正所谓“德不配位,反受其累,自知之明,照亮前程”。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