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不谋尊疏不间亲,高手张良善于使用间接手段,巧妙借人借力

卑不谋尊疏不间亲,高手张良善于使用间接手段,巧妙借人借力

00:00
07:02

昨天我们谈到了刘邦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这封信里边提到了四个著名人物,叫做商山四皓。这是四位隐居在商山中的老隐士,他们可是大有来头的。


刘邦在晚年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另外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对这件事非常着急,但是看着刘邦心意已决,这又没有什么办法说服他,这紧急关头得找人出主意,刘邦身边谁主意最多,当然是大谋士张良。


是吕后就派自己的兄弟建成后把张良就给劫持了。大家注意,在《史记》当中他用了一个字是“劫”,而不是“请”。这个字反映出了张良的被动,他不想参与这个事情,可是人家使用了武力,就愣被劫持过来了。吕后逼迫张良给出个主意,帮助太子保住位置。


那么大家想一想,张良能不能出这个主意呢?有一句话说的好,“疏不间亲、卑不谋尊”,你是一个下属,他怎么能干预接班人这件事呢?作为一个下属,如果冒然插手太子选拔这件事,那么失败了是要死的,成功了也是要死的。


有人就想不明白,都成功了,为什么要死?这道理很简单,他是一个下属,想一想,谁来当领导竟然由这个下属决定,那么一旦新领导上任了,对这个能决定前途未来的下属会采取什么手段?肯定是要消灭他。以张良的智慧,他肯定知道这道理,所以他肯定不会参与这件事情。按照《史记》的记载,当场张良就进行了推辞。他说,以前皇帝听我的主意,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和挑战,现在天下太平了,皇上因为自己的感情要选择废掉太子,换个新的人选,这件事情完全是骨肉家事,你别说我张良,就联合几百个大臣,也不可能改变他的心意。


家看看,这个推辞推辞的好啊,既讲形势又讲感情,既讲过去又讲现在,既讲了自己,还又拉了别人。吕后当然不甘心啊,她强迫张良必须要出一个主意。这个时候张良就使用了借人借力的方法,他告诉吕后,在商山里边隐居着四个隐士,这四个人德高望重,名满天下,汉高祖刘邦很看重这四个人,但是请他们出山都被他们推辞掉了。张良就建议吕后让太子写书信,请这四个人出山。一旦有这四个人来辅佐太子,刘邦就不会把太子换掉了。


于是在吕后的安排下,太子刘盈亲笔写信,准备了丰厚的礼品,华丽的马车,卑辞厚礼来迎请四人。这四个人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刘邦的决心,改变了太子刘盈的前途,影响了大汉的朝局,甚至于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家看看史记当中是怎么写的?话说刘邦设摆酒宴,太子陪着刘邦喝酒。接下来一个经典的场景出现了,《史记》原文是这么写的: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大家想象一下,四个80多岁的老爷子,须发皆白,穿戴得整整齐齐的站到太子身后。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刘邦感觉很奇怪,就问这四个人都是谁?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这四个老先生上前报出名姓,他们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刘邦这意思就是说,我找你们找了好几年了,你们都躲着我,现在为什么来跟我儿子相处呢?这四个老先生就回答说: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大概意思就是说,您这人的爱骂人,慢待下属,看不起读书人,我们可不愿意受这个屈辱,所以就躲起来了!接着又说:

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意思就是说太子这个人忠厚仁孝,礼贤下士,不光是我们,天下所有的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为太子生为太子死,这个就是我们愿意来扶保太子的原因。等到酒宴结束,把太子和四个老先生送走以后,刘邦指着四个老者的背影,就跟戚夫人说: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就是说我确实想把太子给换掉,但是有四个这样的老先生扶保他,说明太子羽翼已成,已经没法换了。当时戚夫人眼泪就下来了,说明大美女戚夫人也是一个聪明人,她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就已经有了预感。


实大家想一想,在保太子这件事情上,张良的处理是非常有智慧的,一方面要保,一方面自己又不能直接出面表态,卑不谋尊、疏不间亲,所以他使用了借人借力的方式,借用商山四皓四位老先生的影响力,保住了太子,而且自己也没陷入被动当中。这样既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这种做法确实耐人寻味。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