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心学课】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忍辱负重的一生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5单元的第8堂心学课: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忍辱负重的一生。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想提醒大家,王阳明的担当,不只是责任,比如,我做中文系主任,学校支持我,同事也支持我,我尽我主任的责任。这个也算是尽责和担当。但王阳明的情况是,皇帝不支持他,同僚很多想要陷害他,但他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尽责的过程也是忍辱负重的过程。另一个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王阳明生活的大历史背景,前面已经提到过,你了解了王阳明生活的大背景,你就会更深地理解他的做法,也会觉得他很了不起。
王阳明一生,经历了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宪宗是在他少年时代,其他三个皇帝是他的成年时代。王阳明在孝宗年代考上科举,开始职业生涯,整个孝宗,也就是弘治时期,王阳明的职业生涯还比较顺利,按部就班在官场上不断小小的升迁。1506年,武宗继承皇位,开始了正德时期,这一年王阳明三十五岁,本来应该是壮年有为的时代,却恰恰在这一年,开始了他倒霉的一生。
就在这一年,因为他上书皇帝,批评宦官刘瑾,被廷仗四十,然后扔进监狱。之后是流放到荒蛮的贵州龙场。到了1510年, 正德五年,三十九岁,皇帝不喜欢刘谨了,还把他杀了。王阳明的晋升好像有了希望,任江西庐陵知县,又回到北京京城,升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史,第二年1511年调到北京做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月升为文选清吏司员外郎。1512年3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传习录》就是这一年由徐爱开始整理记录的。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1513年 十月到了滁州,督马政。1514年 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龙场流放回归官场之后的这四年左右,王阳明基本在中央机构任职。算是他一生中比较平静的几年。
1516年 四十五岁,在南京。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特荐,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到1518年解决了江西一带的匪患。然后遇撒哈上朱宸濠叛乱,立即行动平定了叛乱。本来是有功于朝廷,却引发皇帝的嫉恨,功劳反而成了罪状。然后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境地。1522年,因为武宗死了,世宗继位,处境略有改善。但同时朝廷里的实力开始提议禁止王阳明的心学流传。1527年 五十六岁,又被派去广西解决那里的动乱,1528年,把十几年没有解决的动乱,全部解决。不仅没有得到晋升,反而被皇帝猜忌,其他大臣打压,想让他一直留在两广。王阳明一生中为朝廷贡献极大,首先是平定朱宸濠叛乱,抱住了朱厚照的政权,其次是平定江西一带的匪患,以及解决了两广边民的动乱问题,对于巩固明代政权们,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就是这样以为功臣,一直得不到重用,一辈子也没有能入阁,就是进入国家管理层的核心。
可以说,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何以对于这些皇帝还如此忠诚?这个一定要放在中国历史的语境里,才能慢慢体会。《传习录》有一段陆澄和王阳明关于孔子正名的聊天,有助于我们理解儒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说法。
陆澄问:“孔子主张端正名分,先儒认为是向上告知天子,向下告知诸侯,废除辄而拥立郢。这种看法怎么样?”
先生说:“恐怕很难赞成这种说法。一个国君在位时对我恭敬尽礼,要求文辅佐他,我却先要废除他,哪有这样的天理人情?孔子既然答应辅辄为政,一定是辄已经能够做到认真听取意见,将国家托付给孔子。孔子真诚的德行,一定感化了卫君辄,使他知道不孝敬父亲就不能做人。辄必然痛哭奔走,前去迎接父亲归国。父子之爱是人的天性。辄若能切实悔悟反省,蒯聩怎能不受感动?假若蒯聩回来,辄把国家交给父亲治理,自己请罪。蒯聩已被儿子深深打动,又有孔子在中间诚心调解,当然也坚决不肯接受,仍然让儿子治理国政。群臣百姓也一定要辄为国君。辄于是公布自己的罪过,请示天子,告知诸侯,一定要把国家交给父亲治理。蒯聩和群臣百姓,都赞扬辄能够悔过、践行仁孝的美德,请示天子,敬告诸侯,非要辄作他们的君主。于是,众人要求辄再当卫国的国君。辄无奈之下,用类似于后世尊立‘太上皇’的方法,带领群臣百姓先尊奉蒯聩为太公,让他物质齐备、得到供养,然后才恢复自己的君位。这样一来,国君象个国君、大臣象个大臣、父亲象个父亲、儿子象个儿子,名正言顺,天下大治了。孔子所谓的‘正名’,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忍辱负重地尽责,有所担当,是要尽本分,就是臣子要像个臣子。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卫国蒯聩和他儿子辄的事情,那么,就会发现,王阳明用了美好的愿望,掩盖了真相。或者说,他不愿意去深入思考这个真相。因为这个真相会瓦解他的信念。我们先看历史上卫国的蒯聩和他儿子辄到底发生了什么?
蒯聩是卫灵公的儿子。卫灵公的夫人就是很有名的南子。孔夫子曾经去见过南子。有一种说法是蒯聩和南子有矛盾,想要杀南子,事情败露,就逃到了宋国,后来投奔赵国。公元前493年,灵公去世,本来应该是蒯聩的弟弟郢继位,但郢认为应该是哥哥的,哥哥出事了,就应该让哥哥的儿子辄(卫出公)继位,这样,辄就当了卫出公。蒯聩看到儿子当了国王,就想回国,儿子卫辄却不想他回国,派出军队阻击其父蒯聩,蒯聩跑到宿地自保。后来,蒯聩串通了卫国大臣孔悝的一个仆人,叫浑良夫,胁迫孔悝召集其他大臣发动政变。这样,卫辄逃奔鲁国。蒯聩成为卫庄公。这就是一个父子争夺王位的故事,历代就有讨论孔子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这件事也包含了儒家在“忠君”这件事上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历史事件,以及王阳明的解读,可以思考一下王阳明的担当在一个不堪的现实里,如何实践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担当的两难”。我们生活在复杂的充满悖论的现实里,各种逻辑、心机、习俗纠缠在一起,理不清,剪还乱,在这样的混乱里,担当有时候是一种澄清,一种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澄清。
王阳明的一生确实是忍辱负重的一生,是坚强勇敢担当的代名词。
😂
郢为啥不继承皇位呢?让给了辄。辄既然已经是国王,父亲也不该来抢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