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4.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00:00
14:57

章节名称: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文稿内容: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 无寻处。可堪孤馆 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佚名《桃花山鸟图》

在“白衣卿相”柳永去世的四年前,北宋词坛迎来了另一位多情才子——秦观。与柳永一样,秦观也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登科入仕全靠自己打拼,命运浮沉却半点都由不得自己;两个人的词都以儿女情长、身世感伤的题材居多,词风也都是婉约秀丽一派,对后世影响都很深。

不同的是,秦观的词,无论是写于失意落魄之际还是春风得意之时,都是细腻敏感、哀而不伤的,不像柳词那般催泪。这个特点,当然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秦观不像柳永那样,自始至终,都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拒之门外。

他在而立之年,受到苏轼、王安石两位前辈的提携;又在不惑之年,因为新旧党争而断送前途——他的成败必然与个人素质有关,但好像决定性因素都在别人手中。这里的“别人”主要指的,就是与他亦师亦友的苏轼。

苏轼比秦观大13岁,但是因为出名较早,所以不惑之年已经颇有名气。秦观十分崇拜他,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上一面。终于,公元1078年,苏轼自密州去往徐州任职,29岁的秦观听闻此事,决定前往拜谒,还写了一首诗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

苏轼也是爱才之人,很快便于秦观成为了朋友。

不仅同游徐州当地名胜,诗文互赠;还相约游玩无锡、湖州、会稽各地。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运气欠佳,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做诗、写信予以劝勉,还毫不吝啬地称赞他“有屈(原)、宋(玉)才”。(编辑注:屈原、宋玉同为战国时期楚国士大夫、辞赋名家。宋玉长相俊美,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公元1084年,苏轼途径江宁,刚好遇到在此地主持变法的王安石,于是向他力荐秦观,后来又递上书信,写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读过秦观的诗歌,也赞美“其诗清新妩媚,鲍(照)、谢(灵运)似之”。(编辑注:鲍照、谢灵运同为南北朝诗人,与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的诗主题极为丰富,格律极具创新性,是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谢灵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在两位前辈的称赞声中,秦观再度赴京应试,果然考中进士,被派做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后来,神宗去世,太皇太后不太支持王安石新法,于是启用了很多旧党的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刚回到汴京,就在朝廷里推荐他的小兄弟秦观,所以秦观也被召回来,迁入秘书省正字,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

秦观的命运到此为止,都是一路上升的。不像李商隐、柳永之辈,自负才华过人,却总是阴差阳错地,被抛弃在朝野之外,始终盼望一个上升的机会,但就是求不得。可是命运这件事儿,真的很难说。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许一个人春光满面的时候,正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秦观国史院做编修官,编修的是神宗的个人传记《神宗实录》。其实这是一个很清闲的官职,主要任务就是把先皇的生平事迹整理成册,然后赞美一番;可是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有一个大坑。因为,已经过世的神宗支持变法,而正当权的宣仁太后反对变法。所以,对于神宗的功过, 说好也是错,说不好也是错。秦观夹在中间,很难明哲保身,反而遭到了很多人的嫉恨弹劾。

[宋]徐熙《桃花黄鹂图》

其实,早在他接受苏轼推荐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已经与这位大人物牢牢地绑定了。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在北宋中后期的新旧党争中,一直处于时进时退、被贬谪又被召回的尴尬处境。

公元1094年,太皇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有意支持新党的皇帝,放逐了苏轼,秦观也随之被踢出了京城。打这以后,他再也没回来,命运的走势也在也没有反弹……

公元1097年,48岁的秦观被贬到湖南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也写下了这首经典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上阙起笔“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在江南的晚春季节,近处的楼台消失在浓浓的水雾中,远处的渡口也消失在了朦胧的月色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人世间最美好的桃花源也找不到了。

楼台、渡口是唐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楼台”通常代表一种较高的境界,比如,王之涣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津渡”则代表人生的出路,比如王勃写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从表面来看,秦观是在描写景物。但是,这何尝不是秦观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呢?此时此刻,他的人生,就像月色和浓雾中的楼台津渡,陷入了漫无边际的迷茫、绝望。

秦观和苏轼完全是两种性格类型的文人,苏轼是个乐天派,即便遭遇无数挫折,他也能够自我安慰,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词;而秦观却是一个极度敏感和细腻的人,很容易陷入无边无际的悲观当中,所以他的词总是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凉感。被雾吞噬的楼台、在月色中迷失的渡口、无处寻觅的桃源,三重否定堵死了他的所有出路,何其悲凉。

第二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夕阳西下,杜鹃泣血,四周一片春寒料峭,独居客馆的人,又怎么能够忍受这无边的寂寞呢?一个“馆”字,已暗示词人正在羁旅之中,“孤馆”则进一步说明客舍的寂寞和游子的孤单。“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可偏偏,杜鹃在此刻悲鸣,夕阳在此刻斜照,为什么所有的荒凉景色一起跑来折磨人呢?在诗词中,杜鹃啼叫是一种很常用的意象,用来形容哀痛之极,白居易在《琵芭行》中就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句子。

下阙,秦观写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远方的亲朋寄来了书信表达关心,可是词人并没有感觉到温暖,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怨恨、离愁。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是两则朋友间千里送信表达情谊的典故。“驿寄梅花”来源于北魏的一首五言绝句《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则出自汉代的《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人在传递书信的时候,习惯将书信放进鱼型的匣子里,既美观又方便携带。于是,“鱼传尺素”就成为传递书信的一个代名词,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这一个“砌”字,把原本抽象的悲苦变成了似乎可以量化的具体的事物。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下阙的最后,秦观写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啊,你完全可以围绕着郴山去流淌,为什么要流向潇江、湘江呢?在这里,秦观其实是把自己暗喻成了郴江,把潇江、湘江暗喻成了斗争激烈的政局。自己好端端一个热血青年,本来想着为朝廷做一番事业,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竟然被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真是无奈呀!

[宋]范宽《雪山萧寺图团扇》

此时此刻的秦观,的确是心如死灰,毫无生机。后来,他终日借酒消愁,甚至提前为自己写好了挽词。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空蒙寒雨零,惨淡阴风吹”……

“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这是一首彻底绝望的挽歌。似乎死亡对秦观来说,就只是时间问题。这样的时光,大概过去了两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曾经贬谪到外地的旧党官员,陆续被召回。秦观也在行将就木的时候,看到了一点希望。

在返程的途中,他觉得有些口渴,就叫人拿些水来,等有人把水端到秦观跟前的时候,他已经面含微笑,与世长辞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