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答疑(上)】单身、丁克、诗和远方,算不算财富?

【经济学答疑(上)】单身、丁克、诗和远方,算不算财富?

00:00
27:19

Q:首先我想先不回应具体的听友们的问题,我先把我们的小编在收集大家问题的时候做的一个总结性反馈,来做一下回应。


我们的小编在收集大家问题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反馈,就是大家好像听到了一门不一样的经济学,有些听友对于这门不一样的经济学表示出了非常大的惊喜,但同时也有些听友表示听不懂,好像把握不住这门课程的逻辑,而且特别是在这门课程当中,我提到的一些概念,比如理性、财富、成本,对于很多听友来说似乎是很陌生的,似乎跟之前看到的书、听到的课程,都完全不一样。


所以甚至有些听友问,像在这门课程当中,我对财富的定义、成本定义,到底是不是自己原创出来的?还是说,原本在经济学当中就是这么定义的?另外也有些听友想要问我,讲的这门经济学是不是一门政治经济学,或者说行为经济学?


在这里面,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在这门课程当中给大家讲的内容,没有一个是我自己原创的,它都是在这门学科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当中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概念。但是为什么有很多听友觉得好像从来没有听到过呢?这个就跟我们现在经济学教育的现状有关系了。说实话,虽然经济学这门学科很热门,但是我们经济学的教育和其他的学科相比的话,实际上是大大地落后的。


打个比方,比如说物理学,现在如果说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他说要给你们讲一门物理学,同时,发明家爱迪生,他也说要给你们讲一门物理学,那么首先不管你听不听得懂牛顿讲的东西,你的概念里面肯定已经预先有了一个判断:牛顿讲的物理学和爱迪生讲的物理学肯定不是一回事情。


同样,如果是我们的计算机之父图灵,他说要给你们来讲讲人工智能,同时,我们现在某个互联网的大佬,他也要来跟你说,他要给你讲讲人工智能,首先先不管像图灵这样的顶级的数学家讲的内容,你能不能够听得懂,但是你首先肯定会知道:图灵讲的人工智能,和某一个互联网大佬,他要做广告、打广告似的讲的人工智能,肯定不是一回事情。


但是经济学,那就比较尴尬了。经济学当中应用的东西、理论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它全部就是混在一块。而且越是能够被大众接受的,往往是那些越浅在的,或者说越表面的经济现象。讲这些经济现象,好像给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入门的门槛比较低,大家一下子就能接受。但实际上,就像我在第一讲里面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仅只是要看现象,我们还要知道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


经济学,它的研究的对象就是财富,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什么是财富呢?经济学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对于财富这个问题的探索,从财富本身,从客观的资源,一直到我们人的行为本身,这个过程,它实际上就是经济学这门学科理论发展、进步的过程。


所以我在这门课程的讲述当中,我想把我们这门学科最本质的、最前沿的那些内容告诉大家。当然,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的话,听起来可能确实会觉得比较累。因为毕竟经济学它和其他的学科还不一样,它不像历史,可以讲故事,它也不像政治,可以让大家感觉到有一种权力、阴谋等等那样一种新鲜感。


经济学有时候它关心的东西,就像我在第一讲当中就讲的,它是那些非常熟的东西,是你每天都在经历的,而且因为是实在太熟悉了,甚至往往不会去在意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切奥妙,都是在这些看似非常熟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的人和事当中。所以,我给大家讲的这门经济学,它不是政治经济学,它也不是行为经济学,它就是经济学本身,而且是我们这门理论学科在这几百年当中积累下来的知识。


Q:借此的话,我想顺带着回答一下洪_7k这位听友提出的问题:简要概括一下经济学的实质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经济学的实质,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我们的行为有意或者无意产生的结果。


那这个“有意或者无意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制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的讲授,一步步地从行为选择到社会制度。实际上,整个社会它本身,就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所创造出来的结果。无论这个行为创造是有意进行的,还是无意进行的,这个就是经济学的实质。经济学始终是、一直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但千万注意,这个和行为经济学的主题不是一回事情。行为经济学是我们现在经济学发展当中几个比较前沿的、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个就要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现在经济学研究趋势基本上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宏观的,宏观方向当然就是货币理论。在我们经济学课程当中,我始终在强调,货币和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都是我们经济学理论当中最大的黑洞。因为这其中牵涉到的现象、牵涉到的内容,非常地复杂。并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货币和金融,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上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宏观上面,经济学目前研究发展趋势,仍旧是集中在货币理论和金融市场里。


另外一方面就是微观。微观上面,经济学的研究趋势,是进一步探讨人的一般化的行为。什么叫做人的一般化的行为?听上去很抽象,实际上也就是在我们这门课程当中,我们对于行为的解释,主要就是两个关键点:第一,我们的行为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第二,我们的行为,它是理性的。


但是这个“追求自身的利益”,它指的是什么呢?这个“理性”,它指的是什么呢?在以前我们对于“追求自身利益”,也就是“自利”的行为,它的理解非常狭隘,这个在我课程当中已经提到过了。对于“理性”的理解,也非常狭隘,指的是一种计算能力。


但现在我们不是如此,所以,在现在的探究当中,我们会把这两个概念慢慢地放开。比如说,在最近这些年,在实验经济学当中比较火的一个研究对象,就是“非自利行为”。


这个“非自利行为”,中文解释起来的话,很容易让人引起误解,好像所谓的非自利行为,只是就是不自私、要舍己为人等等这样一个东西。其实,在国外经济学当中,什么叫做非自利行为呢?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只考虑物质上的收益,还要考虑精神方面的感受。所谓精神方面的感受,也就是说我做某件事情,对我是否能够带来愉悦的感觉,或者让我感到厌恶。这个在我们经济学学科当中,把它统一叫做“非自利行为”。


然后有些学者把它翻成“利他行为”,实际上翻成“利他行为”是没有错的,但是在中文语境当中,“利他”好像马上就跟自私对应起来了,其实,这是错误的一种译法。我们经济学现在研究非自利行为,非自利行为当中,自私是非自利行为的其中一个要素而已。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理性的概念拓展。我们知道理性它不是指一个计算能力,或者说不仅仅只是指一种计算能力,那么它指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是目前经济学当中,未来的研究的主要的内容,而它们主要集中在的领域,那就是经济学当中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这两个分支学科。这两个分支学科实际上都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般原则,这一个大的问题,这就是微观上面经济学未来的研究趋势。


当然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我们具体使用的技术工具,这个是日新月异的,无论是像现在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或者是像是其他一些学科,像脑科学、生物学一些内容引进,实际上都是技术工具上面的引入。但是大的研究的趋势、方向,主要仍旧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Q:接着这个问题,我想回答一下听友@215508149,他对于我这里面提出的“理性”定义的一个质疑。当然再强调一下理性定义不是我提出来的,理性的概念实际上是哲学当中理性选择理论当中早已有的东西。


但是这位听友提出这个质疑,看起来很有代表性,因为不光是他,还有好几个听友都提出这个问题。在这里面就是关于:精神病人做的事情是否是理性的?


我再次强调一下,从最一般意义上面来讲,从我们人的行为角度上来讲,所谓的理性就是我的目的、我采取的手段,以及我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它不是指我实际上获得了什么样的东西,它仅仅指的是一种思考逻辑上面的一致性。


在这里面,精神病人做的事情是否是理性的,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真的能够理解精神病人吗?实际上在医学界,精神科的医生也好,脑科学的医生也好,他们都不敢打包票说他们能够理解精神病人的思考。那么,既然连医生都不敢说,他能够理解精神病人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面,你怎么能够说,能够知道精神病人做出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呢?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视角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很多所谓反理性观点常常犯的一个错误:你如果采取一个上帝视角,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比你劣势,或者所有人都比你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面,每个人的行为都要么都是理性的,要么都是非理性的。


但在我的经济学课程当中,实际上从第一讲开始,我没有明确说,但是我暗含了这个意思:不要采取上帝视角,采取你自己的视角,你自己思考你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想一想你能否理解这些事情。


精神病人做的这个事情,我根本无法了解他行为的目的,也无法了解行为的手段,也无法了解行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面,没有所谓的逻辑一致性可以提,当然是非理性。


再次强调,理性和非理性,你必须要拿你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当然这也有可能会跳到另外一个极端:在这个世界上,除你之外,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理喻的,这就是另外一种极端了。


所以,在关于理性与否这个概念上面,第一个,我们要采取自身的思想,第二个,我们要采取一种常识性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一种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


因此,在这门课程当中,我对于理性的解释实际上不是标新立异的,它是一个常识性的视角。也有些作者会把它叫做“常识理性”,比如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是正常理智的普通人,都能够理解的这样一种理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在解释像随大流这些行为也好,跟风这种行为也好,等等,实际上还可以解释更多,我说它们都是理性的。


当然,要注意,懒惰和无知,跟理性与否完全是两回事情。一个理性的人也可以是懒惰的,一个无知的人,他也可以是非常有理性的。因为理性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你去做出行动,而至于你要是做出偷懒的行为,还是勤奋的行为,你要是积极学习知识,还是拒绝接受任何知识,这个是另外一回事情。所以,千万要注意,理性这个概念本身,不是一个什么标新立异的概念,这只是从我们常识出发来做的一个解释。


Q:接下来是添隆这位听友提的问题。首先,他关于财富定义这个问题。


前面我已经回答过了,这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这是我们经济学当中自从1871年,也就是当代经济学开始形成以后,占据主流的关于财富的一个定义,我们通常会把它叫做“主观价值论”或者叫做“主观效用论”。这个不是由哪位学者提出来的,这是由无数学者在20多年时间当中慢慢形成的这样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所以也就无所谓开启经济学分歧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就是我们当代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Q:然后关于资源和财富的区别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我在课程当中实际上已经说了,资源是用来生产财富的。或者说,资源是一个手段,财富才是我们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无法生产的资源,我们现在之所以有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区分,实际上主要是受制于知识的限制。


在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面,有些资源是无法生产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实际上在几千年前,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资源对于古人来说,都是不可企及的东西,甚至想都想不到的东西。


最简单的,石油,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现石油,但是,什么时候才把它当做一个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来使用的?这是很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呢?知识的限制。


所以,如果说我们的知识可以不断进步的话,理论上来说是没有所谓无法再生产的资源的。它无法再生产,只是受限于我们的知识,受限于我们通过知识,对于外在这个世界能够支配和能够掌控的能力,仅此而已。


Q:然后添隆这位听友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关于看不见的手的含义,我在课程当中已经讲过了。然后还有就是看得见的手,这个看得见的手实际上是19世纪的学者,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的基础上面,慢慢发展出来的一个东西。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是一个画蛇添足的理论。所谓看不见的手指市场,但是我已经解释过了,它不是仅仅指市场而已,而看得见的手,对应地它就说是指政府,你也可以认为它指的是政府的权力。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看不见的手在我的课程当中我已经解释过了,对于斯密来说,它本身指的是一种力量,一种人自我约束的力量。那么对应地,你要说看得见的手是什么,肯定是一种外在施加的力量。施加外在的力量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主体。而所谓的力量,你也可以指它是权力,或者是说,任何能够影响你行为的约束力,都可以。


关键在于看不见和看得见,它指的到底是什么。它肯定不是指一个视觉上面的含义了。所谓看不见的手,因为这股力量,它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而看得见的,这股力量是来自于外在。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经济学强调看不见的手,是因为这种来自于自身的约束,是我们行为的动因,或者说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而看得见的手,也就是外在力量,它实际上是我们做出行为以后的结果。


我们想要去约束他人,我们做出某种行为来约束他人,这个时候有所谓的看得见的手。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所有看得见的手都是有成本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你要约束他人,你肯定要付出代价,而成本你能不能够承受,这个就是经济学反复质疑看得见的手的一个原因了。有时候这个代价会非常高,以至于看得见的手肯定会失灵。


所以,我通常不会说,政治学是建立在看得见的手的上面,政治学有它的自身的基础。当然经济学当中有一股思潮,把政治学和经济学同化,认为所谓的政治学的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进行解释。对于这种比较激进的观点,我持一种保留态度,但至少我不认为政治学是建立在看得见的手基础上,经济学是建立在看不见的手基础上。这样一个简单二分,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因为,看不见的手虽然很重要,但是它只是我们在研究人类行为当中一个要素而已,仅仅有看不见的手,还没有办法解释我们的行为的全部内容,这个是我对添隆这位听友的一个回应。


Q:然后第三个是KKKEHY_这位听友,他说他不是很懂这句话:“阻碍我们的欲望实现的因素是资源”。


首先要声明一下,这句话不是我写的,我原本的话比较复杂一些。这句话是我们的筠哥他给简化版本以后写出来的一句话,但是意思本身没有错。


阻碍我们的欲望实现的因素是资源,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当然为什么资源是有限的,我之前也实际上已经解释过了,因为我们的知识有限。


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我们要实现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获得无穷尽的资源的话,那资源就是帮助我们欲望实现的工具。但是因为资源不可得,所以它就变成了阻碍我们欲望实现的因素。这个阻碍,实际上针对的就是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二者之间的一个冲突,是这个意思。


Q:有些听友对于财富这个东西还有一些疑问,比如说果果也许这位听友,他说单身、丁克、诗和远方,这些东西算不算财富?


单身、丁克、诗和远方,如果按照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我会把它统统归入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本身,能不能够当做财富呢?因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们对于一种现象的描述,但这种生活方式给你带来的主观上的感觉,也就是说,你过上这样一种单身生活,你向往诗和远方,你是觉得愉快还是觉得苦闷?如果是愉快,它就是一种财富,如果是苦闷,它也是一种财富,当然不是你想要那种财富而已。所以,归结到主观感觉的话,任何现象,你能够从主观感觉上面去把握、去理解的话,我们通常都可以把它当做一种财富来处理。


反复再强调一下,我在这门课程当中强调,财富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它跟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的主观感受有关。


Q:然后是听友Jansen_ia,他提出一个问题,生产仅仅是制造财富的一种手段,那么其他的手段是什么?


如果我记得没有错的话,我的课程内容当中原来讲的内容,没有说过生产仅仅是制造财富的一种手段,我没有这样说过。生产本身,它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它不是手段,它就是制造财富这个过程,我们叫做生产。


所谓制造财富的手段,那就是劳动、资本、土地这些资源,这些资源才是制造财富的手段,而不是生产。生产这个概念,它指的本身就是财富创造的过程。财富创造过程,也就是说实现我们效用的过程。


注意:因为我们的财富,实际上,真正意义上来说,它实际上在生产这个过程之前它已经出现了。因为它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我们觉得苹果很好吃,然后你要去种苹果树,引进新的苹果的这种品种,然后把它给付出劳动生产出来,这个整个过程都叫做生产。但是,我们之所以会投入生产过程,是因为我们先有了一个感觉,这个苹果,这个东西,给我们带来一种好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主观感受。所以,整个创造财富的过程,把主观感受给变现,变成实际上能够让我们享用得到的过程,叫做生产。至于生产财富的手段,它指的是资源,而这个资源我们通常是四大类资源:劳动、资本、土地,还有就是企业家才能四大类资源,这四个都是制造财富的手段。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躺枪鸭

    判断精神病人的行为是否为理性,我认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问另外一个问题,第二人格的存在是否合理

  • 云小兮_

    老师,你先去百度一下爱迪生懂不懂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