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4|死亡: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哲学14|死亡: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00:00
15:25


【人对死亡恐惧的由来】


大家好,欢迎来到哲学板块第十四讲,我是张新刚。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死亡?”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实际上是来自医学。在临床中,医生有判断一个人死亡的确切标准,并有权力为死者开出“死亡证明”。1968年,哈佛大学的一个医学与生物伦理学小组确定了脑死亡的标准,包括意识丧失、脑干反射丧失、呼吸暂停,意识的彻底消失也成了判定人死亡的标准之一。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在脑死亡后,依然可以靠ECMO进行体外呼吸与循环,维持肉体的存续。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人们实际上会把心脏停止跳动以及自主呼吸停止作为死亡的判定标准。


无论是心脏停止跳动还是脑死亡,基本都还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也就是自然的死亡现象。如果死亡只是个自然现象,那就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深究,毕竟任何生物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周期。但除了从自然意义上回答死亡,人还是会对死亡有一种独特的感受,通常人们都会恐惧死亡。人自打开始有自我意识,就很容易被死亡的幽暗所困扰,人通常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指生物意义上的,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对自我意识永久消失的恐惧。但是,一旦死亡降临,死亡并不会继续对死去的人带来什么伤害,只有可能对还活着的人有坏处,因为死去的人带走了还活着的人一部分的生存世界。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不是这样的,生者对自己的死亡也会焦虑和恐惧,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死亡着实是一件坏事。仔细琢磨,这里死亡的坏并不是说死亡本身带来的恶果,而是死亡剥夺了人在生活中本应该享有的美好事物,或者死亡提前终止了人们实现自己心愿的进程,我们称之为“死不瞑目”。


那么,如果撇除了他者的忧伤和自我的不甘心,这些对死亡的感性认识之外,在哲学意义上,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死亡能够给人带来困扰,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已经和世界交融在一起,而人在死后,世界仍将存在下去,唯有自己成了虚无。而一旦在这个层面上思考死亡,死亡就成了一个哲学命题。用哲学审视死亡,就会发现死亡是拒绝被思考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永远无法真正经验死亡:如果你还在思考死亡,就说明你还没有死,而一旦你已经死亡了,你也就无法思考了。在这一讲中,我就跟你讲一讲哲学是如何提问和思考死亡的。特别是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是如何拆分死亡的? 


【海德格尔:向死而在】


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因为他坚信灵魂是不朽的,在脱离了肉体的羁绊之后,灵魂能够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沉思。对哲学家来说,死亡不是痛苦,甚至是一种解脱。到了现代哲学里,康德仍然认为灵魂不朽是纯粹理性应该持有的理念,死亡算不了什么。不过今天,我主要和你介绍一下20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这也是哲学史上关于死亡最精彩的一段分析,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向死而在”,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向死而生,我们下面看看海德格尔到底是怎么想的。


关于“死亡”,海德格尔首先注意到这个概念是有歧义的,“死亡”至少有三种意思。第一个含义是“结束”。如果把死者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都会死亡,它们的生命都会结束。死亡的第二个含义是“亡故”。如果把死者当作共同体的一员来看待,死亡就不仅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他/她作为别人的“共在者”,也就是作为与别人共同生活过的人的消逝以及在他人的记忆中的停留。我们总是会听到或者认知到他人的亡故,但却不能真正感知他人的死亡。对于死亡的前两种含义,也就是日常说的死亡,海德格尔认为有四个特征:确定性、无规定性、未来性和可能性。什么意思呢?死亡的确定性是说人必有一死,而如果仔细思考这种确定性,会知道人实际是通过认知别人的死亡,才获得自己对死亡的确定性的。死亡的无规定性是说,你永远不知道死亡何时发生,死亡的未来性是说,死亡永远是未来的事件,同时也是随时可能的事件,这就是死亡的可能性。


知道了死亡的前两种含义,我们再来讨论死亡的第三个含义,海德格尔称之为“向死而在”,这是针对意识到自己终将死亡但还活着的人而言的。下面就是海德格尔的哲学黑话时间,他将这种死亡称之为是“生存的不可能性的可能性”,是不是听晕了,我试着来向你解释一下,要理解这句黑话,需要三个步骤。第一,要理解日常意义上的生存的可能性,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社会角色,比如是父亲、女儿、厨师、艺术家等等,这些角色都是我们人在世界上生存的“特定的可能性”。第二,一旦人在面临自己死亡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社会角色都失效了,在自己的死亡面前,我们不能继续扮演任何角色,这就是海德格尔说的“生存的不可能性”,这里的不可能是否定了社会角色意义上的可能性。第三,面对自己死亡的存在毕竟仍然是一种生存状态,而不是对生存的否定,生命的结束、亡故才是生存的对立面,所以死亡就是“生存的不可能性的可能性”。


说了这么多黑话,那么这种向死而在的状态究竟是种什么状态呢?海德格尔列举了这种状态的五种特征:它是最本己的、无关联的、不能逾越的、确知的和无规定的。向死而在是最为本己的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它只与自身的存在发生关系,而无关任何社会规范,人的生存也将与周遭世界彻底分离,没有任何关联。这种状态不是只否定某种特定的角色,比如“我不是一个厨师”“我不是一个父亲”等等,而是对整个日常生存的否定。“不可逾越”则是指死亡作为一种可能性是永远不能企及的,它不是现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向”死而在。向死而在的无规定性也不是指死亡的发生时间的无规定性,而是说向死而在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本身是没有任何规定的,周遭世界不再对你规定角色。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就通过向死而在转换了对死亡进行哲学思考的视角:重要的不是作为终结的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对生存的构建作用,也就是此在如何作为向死存在而存在。关于死亡虽然并不能知道些什么,但是可以确知的是,死亡赋予了人生存的本真性,规定了生的可能。海德格尔这里认为死对生意义重大,那么如果取消掉死亡,生,是否还依然可爱呢?这就是永生带来的困难。


【永生是值得欲求的吗?】


基于死亡的虚无,除了向死而在,人更愿意会为死亡设置各种替代方案,比如用群体延续的意义来消解个体死亡的恐惧,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再有,将死亡转化为积极或转机的时刻,通过宗教允诺的彼岸世界将死亡看成是另一次生命的开启;还有,用自己的作品或功绩实现声名的不朽,最好的范例就是苏格拉底,虽然他不立文字,但柏拉图却将苏格拉底作为自己撰写的对话录的主角,只要世上还有人在阅读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就不断复活与读者对话。这些努力实际上都是给人以个体肉体之外更长的生命。但是,这一切努力都不如直接永生来得直接。


如果我问你,你希望永生吗?我想你可能先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然后,就开始为“我愿意”添加条件,比如“我愿意健康地永生”,毕竟做一个植物人永生并不是什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再多一些条件就是“我愿意自由、健康而富足的永生”,毕竟做永生的奴隶简直是人间炼狱般的生活等等。所有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在描述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这种思考的极致就是在天堂里永生,也就是说把天堂实现在人间。但这真的就是人愿意过的生活吗?


20世纪后半叶的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就曾专门写过文章讨论永生的问题,结果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结论。他说永生的生活会是非常糟糕的,那种生活就像是被困在一个无休止的鸡尾酒晚会里。当你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见了天地、见了众人之后,生活就会让你厌倦。人的生活是需要欲望的,哪怕是让你继续体验这个世界的欲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人要想继续活下去,就得体验新的东西。但只要经历足够长的时间,有足够丰富的经验,作为个体,能提起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兴奋的所有东西我们都已经体验过了。我必须说,威廉姆斯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如果真有了永生,不但生活会使人厌倦,而且从根本上取消了做事的意义,所有事情的不同就只是鸡毛与蒜皮的区别。


只有在构想永生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正是因为死亡才使得人有生存的意识与感知,才开始筹划人生,取消了死亡,实际上也取消了生命本身。这样一来,永生就是你最想摆脱的事情了。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生存与死亡始终缠绕在一起,彼此规定,相爱相杀,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如何实现永生,而是如何过好这一生。 


关于死亡我就讲到这里。谈论这个话题永远伴随着困难,因为死亡永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对象,却又如影随形。你会畏惧死亡吗?原因又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是加入讨论群讨论,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indy_vn

    因为经历了至亲的离世,现在的并我不害怕死亡,而害怕突如其来的意外背后这份永久的遗憾

  • 大观天下志

    感谢大家在哲学板块的精彩分享。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

  • 和平7171

    我不怕死,因为我有亲人在那边,过好当下,直到那一天…

  • 潇潇的帅

    我对死亡有恐惧有焦虑,而且容易在不经意间想到自己要死亡这件事,然后陷入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尤其是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的时候。很害怕,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不存在了,越想越怕。我有尝试让自己不去想,但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联想到。我都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而且没有勇气与别人谈论这个话题。

    大观天下志 回复 @潇潇的帅: 死是相对于生而言的,它是一件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也正因如此,对于人来说,我们要走出恐惧和焦虑,扪心自问,除了生,自己最珍视的是什么?除了死,自己最害怕失去的还有什么?如何过好这一生?我能想到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做好手头的事,爱自己,也爱身边的人。希望张老师的这一讲能够带给你一丝丝心灵的慰藉。

  • 听友79872898

    请问,我买过的课为啥不能听了?还要再买一次?

    大观天下志 回复 @听友79872898: 您好,麻烦确认一下购买课程的账号与现在登录的账号是不是同一个?还有问题的话可以咨询喜马拉雅的客服

  • 飘啊飘啊飘过

    在基因视角下,肉生不过是“世抛型”的外壳,不过为了它不早废掉,需要它惧怕死亡,需要它趋利避害,该抛弃的时候就让它自生自灭了。而基因追求的是自我的永生。不过趋利避害的外壳惧怕死亡后,也有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构造出各种意义去避免死亡,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迷因,现在迷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基因。永生并不令人绝望,令人绝望的是进步潜力的干涸。如果人进步潜力一直保持下去,你不会把所有事情都经历完,你不会把世界的东西都玩过,你永远不会感到枯燥。正如让电脑使用者绝望的不是电脑无法报废,而是电脑内存和cpu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越跑越慢。但是发展潜力的干涸本身就是死亡的一种形式。所以令人绝望的永生本身就是死亡

  • zlyxjzyy

    死亡作为哲学命题是灵魂三问之一,有无穷的追问,讨论死亡的意义是为了赋予生存的价值。有智慧的生命天然恐惧死亡,通过因果转换,让死亡的价值为更好地活着服务,为活着创造更多意义价值。

  • 1388913paab

    我不怕死,但很怕痛苦的死

  • 听友51473685

    对死的恐惧有两点:第一对死亡过程痛苦的恐惧;第二对死亡后的去向深感迷茫的恐惧。

  • 1804633olpi

    我会恐惧死亡,因为死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其次意味着一切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