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庄子内篇中的《德充符》。这个德指的是精神世界,充就是指充实,符就是符合。意思就是说人的精神世界充实、符合大道。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庄子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庄子举了一系列我们叫做身体有残疾的人,但是他们内在的世界非常的丰富,所以庄子借助这些人来表达他的一种思想。人的内在世界的充实就忘记了自己形体上的一些束缚。
在中国哲学里边有一对重要的概念叫形与神,也就是形体和人内在的精神,《德充符》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也就是一种精神。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所谓道通为一。
从这样的一个高度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是忘形与忘情。结论很明确,在庄子的思想中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也就是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丰富那么也就忘记了外在的形体对人的束缚。人对情感的一种遗忘也就让人能够升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具体讲来所谓的忘形也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的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是指充实,符是指符合,也可以理解为证验的意思,说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检验可以证实的。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符合与证验,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一系列的小故事。我前面给大家说过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原来我们很习惯把身体有残疾的人叫做残废,后来我们觉得叫这个是对人的一种羞辱,我们把他叫残疾。
其实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就会感到叫残疾也不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残和疾。在国外叫做有障碍者,不知道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更好的一个说法以表达我们对这些人的一种尊重。那么在这篇文章里边有这样的几则小故事一个是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王骀是个兀者,就是我们习惯讲腿被砍掉了,刖者,受的刖刑。
孔子为王骀所折服。还有申徒嘉使郑国的大夫子产感到羞愧。第三个就更加有意思了,说孔子的内心感觉呀见到叔山无趾之后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丑陋,还有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另外就是说有一些脖子上长大瘤子的人,这类的比较奇丑的人为国君所喜爱的故事。之后呢又习惯的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
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请原谅只能用残字。我们现在一个一个来说。
先来说第一个,这故事挺有趣的。说王骀被砍去了一只脚,后来孔子有个弟子叫常季见了老师之后就说,说老师啊你看这个王骀,他被砍去了一只脚,可是他的学识和品行好像超过了先生您,跟平常人相比那好像水平就更高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啊。
因为他学生觉得奇怪,这一个人都一只脚被砍掉了但是他的名声很大,很多人都喜欢跟他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当然就感觉到有点儿不理解了,见到老师就跟他讲了这一段话。说你看那个人都那个样子了怎么搞的他名气比先生还大呀,平常人的智慧好像都比不上他,他怎么运用心智的呢?借孔子之口庄子又表达了自己这样的观点,说这死和生都是人生中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和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
你说王骀这个人厉害不厉害,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无啊无所依凭,他当然也就不随物变迁了。听任事物的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把学生给说蒙了,常季就说老师你这什么意思啊?下面这段话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会感觉到很耳熟,因为我们在学东坡的《前赤壁赋》里边不也有这样一种句式吗?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段话讲的也是从差别的角度来讲肝和胆它是在一个身体里边,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像楚国和越国那么远,如果从这个相同的角度来看这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差别,万物皆一也。你是物我是物大家都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讲的物吾与也,大家都是朋友,一样的。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所以像王骀这样的人他们这都不知道耳朵听的,眼睛看的,这些好的颜色好的声音这些东西已经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了。看不见这些他是在内心的世界里边纵横驰骋,在精神世界里边纵横驰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
他只看到事物同一的方面,没看到他失去的方面,他把这些失去的东西比如说砍掉一只脚像什么?入遗土也,就像一块土块遗落了一样。这是我们先浅浅地解释。然后我再完整地把这个话给大家翻译一下。
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如果从事物相同的一面来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没差别的。像王骀这样的人,他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已经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了,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混同境域之中,就把这些东西差别忘掉了。
所以他看待那些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的土块一样都是相同的,这失落了也是没失落,所以这个已经不引起他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像我们平常人的那样的一种感觉到很痛苦的这种感觉。
所以常季就问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理念,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他自己都把这些都忘了,把自己形体的这个缺憾忘了,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些东西也不再计较了,那为什么还有众多的弟子聚集在身边呢?这也是我们要提的一个疑问。
下面孔子这段回答又是我们习惯见到的,先打一个比方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水流的时候你照不见自己静止了像一面镜子一样。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你在水里看不见自己影当然你就走了,看见自己的影子哪怕顾影自怜一会儿也静止下来。能停下来一会儿所以你看天地之间各种树木都长在地上,所谓受命于地,都长在地上,但是只有松树柏树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每个人也都受命于天的但是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性。
你看这段话很明确,水静下来,大家在照镜子时候让自己静下来,人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所以它这个无言之教影响到别人,端正别人的品性,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千军万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所以这些人啊就包括又说回到王骀,只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境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他定将选择好日子登上最高的境界,人们也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的弟子当做一回事,不当做一回事了大家反而更加喜欢他跟随他。
因为常季问这个道理说他已经忘形忘情了,还要那些人跟随他干什么,大家还聚在他那一块干什么,孔子讲的这个道理是这人境界高他就能端正别人影响到别人,他虽然不把这众多的弟子当一回事,大家受到他德性的行为的这种感染,在他登高的时候也会紧紧地跟随他。
关于王骀的这个是《德充符》里边开篇的第一个故事,这里边有些疑点,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一下,所以大家知道这个故事里边讲的这个内容就是说孔子的学生常季看到了大家都追随着王骀的时候他就有些疑惑,就说老师,这个人都砍掉了一只脚,他怎么还能够这样,他内在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
所以孔子就说其实死和生这都是死生亦大矣,可是你看这个人,死也不能让他改变,天塌下来他也不会因此感觉到自己丧失毁灭,因为他通晓道理。当然常季不大明白,说他这是什么意思呢?所以孔子就说啊,这个世界之间的事情,你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也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讲,你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角度来看,肝和胆都像楚国越国那么远,你从相同的角度也是从道的角度来讲,道通为一,既然道通为一了,那有什么东西丧失掉又有什么东西是获得呢?
丧掉了一只脚不过就像丢失了一个土块一样,所以这个道理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庄子讲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应该用道的眼睛去看世界。用道的眼睛去看世界,那他就会达到忘情忘形的这种境界,达到这种忘情忘形的境界,就像在我们在静止的水边去照自己的影子一样,让我们也能静下来。就像虞舜一样品行端正也能端正别人。就像王骀一样内在的世界达到了一种充实忘情忘形,所以这也就能够影响到周边的人。
反过来往高处说,你说那个天地万物啊,它能够有更宽广的这种境界,包含的包藏的也就更多。了解了这个道理,天地是我们的寓所,天地万物之逆旅,也就像是我们的寓所旅馆,躯体不也是这样吗,所以你掌握了这个道理,死生之变也不能够干扰到我们的宁静的内心,精神世界也从不会这样的枯竭。
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了那么我们就会让自己的思想格局、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里边,庄子借孔子之口所表达的升登到最高的境界,人们也会跟随着他
。
这是我们讲的《德充符》里边的第一个故事,关于王骀。庄子借孔子之口所表述出来的
道通为一的道理。
今天我们说到这里,下次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