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01】马红漫×管清友×张燕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下)

【圆桌论坛01】马红漫×管清友×张燕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下)

00:00
15:46

【圆桌论坛01】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下)


马红漫:第二个问题,首先问我们燕生老师,他点名让燕生老师回答。他说您说刚才提到的,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满足大家美好生活的需要,它是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了。对我们新生代的孩子们来说,有哪些是相对迫切的需求,有哪些是新的需求?


张燕生:实际上,对我们的新生代孩子的需求来讲,刚才我讲到了美国商业周刊他有一个比较,他发现新生代的孩子,中国和美国、和日本的新生代孩子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


他发现中国的新生代这批孩子是中国发展中最好的一个时代,他们是对未来的信心和未来的前景最乐观的一代。


刚才我讲到了,要想满足中国新生代孩子的需求,我自己的想法,首先刚才我讲到了,我们需要中国大脑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世界大脑。也就是满足新生代孩子的需求,刚才讲到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整个这个东西都用的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大脑。


然后在企业的创新,像阿里人就会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商业模式创新上,他会发现好比字节跳动,在算法方面的创新好象走到了前面。我个人觉得,对新生代孩子们来讲,他会是一个非常的开放、包容的一个对新经济、对数字,包括你刚才讲的对新的游戏和新的社交的网络,都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这么一个环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对新生代的孩子来讲,契合他们的需求。


马红漫:搞懂他们的需求也是商业的机会,是这样一个逻辑。这个问题我稍微变一下形来请教一下您。刚才您整个演讲当中没有提到市场当中最热的板块,但是它也是需求,比如说新能源、芯片、光伏,工业和消费大家未来都会有大量的需要,而且碳中和、碳达峰现在倒逼这个产业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偏差,所以市场确实很热,那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新生的一个需求点,而且也是资本市场的热点,你怎么看这个投资机会,当然也可能是投资风险,听听你怎么看?


管清友:第一,我不建议我们年轻的群体追风。我刚才说了,追风少年只存在于文艺作品里,追风很难的。第二,我们自己可以创造很多需求。虽然我自己从来没觉得自己年龄很大了,但是我现在已经被叫做老同志了,我也不了解大家真实的需求,因为他们的群体里面有自己的暗号,有很多密语我都不知道,我现在已经是有点跟不上形势了。好多人说这些词什么的,我也不太清楚。


马红漫:YYDS这个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管清友:这个我知道,永远的神。

马红漫:不是,永远单身。


管清友:第三,涉及到行业赛道的判断,这个我们多少有一些观察,你说半导体也好,新能源也好,这个确实是一个产业链比较庞杂、跨度比较长的周期。能不能涨?未来肯定能涨。现在有没有泡沫呢?现在肯定有,泡沫会不会破呢?肯定会破一波。


马红漫:你这都说全了。


管清友:有人说,现在新能源就像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也没错。那互联网泡沫会不会破一波呢?会,也许会破好几波。但我们产业和资本的关系恰恰就是相爱相杀的关系,资本投资产业,产业发展完了之后会出现泡沫,泡沫会破,破了会割很多韭菜,完了之后再剩下很多公司,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是,其实我更多的看到什么呢?大家对于传统无论是消费还是制造业领域里头,咱们这些群体有所谓更多创造性的idea(想法),可能是商业模式,可能是销售模式,可能是某一点技术的改造,完了之后他创造出来一个新的形式。这些我觉得是带给大家更多的机会。


当然了,这个社会的变化,我们发展阶段,包括长期的我们说货币政策的宽松造就的资产泡沫,确实越来越多地挤压了年轻群体生存发展的空间。因为你会发现,如果继续这样,张老师您一定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这个世界继续这样,那么将会出现一种情境,年轻群体发现其实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个GDP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现在“躺平”是不是不让说?


马红漫:可以说,您都说出来了。


管清友:我要么反对现行的所谓这种秩序,这是很棘手的问题。我觉得现在除了关注民生、关注就业,我是有一个想法,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年轻群体的诉求,塑造一个对年轻人相对比较友好的政策环境。现在真的是很棘手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大。

马红漫:谢谢清友老师,掌声送给他,共鸣很强!


管清友:因为我们也年轻过。

马红漫:他们没老过。


张燕生:实际上一个90后小男孩跟我讲说,张老师,我很悲观。我说悲观什么呢,他说我的一个北京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的女同学说到中学当老师去了。我就跟他说太好了,如果北京大学的博士都到中学当老师,那就是对于我们的95后、00后、10后,那些中学生们,他的科学素养将是最好的。


他们有很好的科学素养,你会发现现在这些中学生们和更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再也不像比他们年纪大的人一样,选择专业选择金融、经济、管理,他们不,他们选择科学的专业,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好工作,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能给他们更好的科学素养、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各个方面的社会环境,我相信中国的科学春天真的来到了。


马洪漫:好的,谢谢燕生老师!


接下来讲一点比较干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今天是7月22号,正常来说下周7月底,半年度政治局工作会议要召开了。其实我们搞研究的人都非常关注这件事情,而且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比较意外的一次全面降准,还是比较意外的,两位经济学家预判一下未来下半年整个经济政策会不会有一些值得我们看的,甚至是超预期的看点,因为可能一周之后这个重要会议就要出来,大家都很期待有什么重要预期。


张燕生: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今天上半年中国经济是在经济刺激力度最小的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它更多是靠市场和经济内在的力量推动的。


因此下半年,我相信如果再开会,还会坚持,第一“稳”是大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这个我相信。第二,中期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是高质量发展,这个脉搏不会变,因此我相信宏观政策是针对下半年国际和国内所进行的一些调整,不会出现大的政策(改变),我相信仍然沿着这个路往下走。


马洪漫:清友怎么看,会不会有超预期可能性?


管清友: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把货币政策定位成是个托举的行为,对冲、托举。上半年说实话有点偏紧,下半年稍微松动一点,但也不是搞大水漫灌,真的大家不要再憧憬大水漫灌的局面。可能燕生老师有所不知,资本市场特别偏爱大水漫灌,有股票炒、估值高。但你想后遗症有多大!


张燕生:我就补充一点,08年那场危机其实从我来讲是“他们的危机”,不是我们的危机。

马洪漫:美国的次贷危机。

张燕生:但在09年上半年的股市,谁理性、谁出局;谁疯狂、谁受到追捧,最后结果就是几十万亿的不良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战略定力就是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管清友:刚才张老师补充的特别好,我也非常同意,我们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了,因为从国家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大家一定要站在全局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发展阶段和我们的货币创造方式,包括我们现在经济的结构转型任务,咱们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了,后遗症很大,现在后遗症还在消化。像09年4万亿,2012年放了一次水,2014年这次水特别大,2017年之后相当于急转弯之后去收拾局面,所以下半年货币政策是个托举政策,不太可能宽松。财政政策,基本上是处置风险,而不是稳增长的方式。


所以总体上,基本延续了去年疫情发生之后,我们自己心目当中的政策框架大概就是休养生息,更多依靠经济本身自我的恢复,而不是你再去人为放水,所以这是个短期的情况。


长期来讲,我今天在发言的时候说了,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痛苦的结构调整阶段,这个阶段确实非常痛苦。它不但涉及到很多行业,也涉及到不同社会群体,这里头起起伏伏,有的可能大家觉得非常高光,有的就非常惨淡,这是正常的。当然落到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头上,他可能感触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苦难行军的状态,中国确实要经历相当长的结构调整阵痛期。


但有一点,我相信无论是中美关系的变化,还是我们自己要实现这个飞跃,我相信这一次可能会突破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以来的很多宿命,也会突破两三百年以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我觉得我们能够实现这种跃升。这个不仅仅是空喊口号,我们有太多这样的基础条件,我觉得我们的运气也会不错。


马洪漫:好的,首先感谢两位嘉宾的期待。最后5分钟,干货当中的干货。经济学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判思路就是研究经济周期,为什么研究经济周期呢,大家知道最简单的美林时钟把经济周期和投资布局紧密关联在一起。衰退买债券、复苏买股票、过热买商品、滞胀持有现金。如果从这样来讲,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宏观形势的战略判断,包括下半年经济运行或者逻辑。如果我们回到资产配置角度来讲,去展望2021年下半年,我们的配置方法应该是什么,干货当中的干货,作为今天收尾问题。


管清友:第一,不建议没有经验的人轻易下场,首先提出风险。第二,现在到三季度了,这个结构转化正在发生,我们估计大概率,我刚才讲了会从科技成长股泡沫化重新转回到蓝筹股,今年上半年大蓝筹跌得非常猛,机构抛弃这些股票一点招呼都不打,但我估计会重新转变。因为它们跌到足够便宜了,便宜是硬道理。我觉得今年下半年三季度可能会实现从科技成长到蓝筹股的转化。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马洪漫:大家还是要做资产配置的,燕生老师您讲浙江人有钱,共同富裕,自己也要赚得更多,他们的财富应该要怎么去配比!


张燕生:配比,从我自己来讲,我也不是搞市场,我也不做投资。我的想法,其实对中国来讲,刚才管清友老师讲的分化特别好,什么分化呢,新旧动能分化、新旧结构分化和新旧模式分化。动能的分化就看你的动力是创新驱动还是继续汗水驱动,这个分化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这个是非常不同。结构的转换,其实就是看你是传统的结构,还是调整到高效率生产那些领域和地区。模式的转换,我自己的看法主要是新经济,数字赋能、服务赋能和绿色赋能,我觉得只要符合这三个转换的中间一些头部企业,资本配置不会有什么大错,因为这是未来国家30年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谢谢。


编辑|肖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oJo_ms

    yyds就是永远的神啊!永远单身第一次听说

  • 格蕾思Jiang

    什么逻辑,博士当中学老师,学生肯定想读博士干啥

    爱吃海苔的苹果 回复 @格蕾思Jiang: 对博士生却是被迫的选择

  • 微微擦

    虽然我也订阅了马红漫也一直在听他的东西 但这个主持真的不敢恭维 感觉又拆台又插嘴 这种场合不应该

  • 大口仔_wx

    证明博士生只能继续在象牙塔里面好一些,外面太危险了

  • rainbowyyd

    打卡!

  • 1895873kjky

    这个德科老师的提问实在太肤浅了,研究历史有没有用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

  • 有德火

    讲的很好

  • 有德火

    很好的课程,喜欢听

  • robinzhang0811

    这位主持人有点太浮太秀了吧,应该在娱乐频道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