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腊不同, 罗马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和法律上。罗马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重法度、重制度,一切都有法律规定。罗马人也重视教育,任何人都需要能读、能写,还要学习修辞,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较好的出路。重感性的希腊和重理性的罗马结合起来,奠定了融感性和理性为一炉的欧洲文明基础。
476年西罗马帝国瓦解,日耳曼人在欧洲建立了十来个小王国。日耳曼人小王国体制落后,搞领主附庸之间的个人忠诚,公权力常被私用,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实力。后来,欧洲进入了封建时代,地方割据、政权掌握在私人手里、军队也通过契约掌握在私人手里。11世纪起,大贵族选择定居,英国、法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出现了领土完整、政治统一、官僚机构齐备、国家掌管司法、税收等新的特征,欧洲逐步走向正轨。
欧洲中世纪文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天主教会非常强大,不仅使日耳曼民族皈依基督教,还开始与世俗统治者相抗衡。教皇格列高列提出了“两把剑”理论:认为执掌精神之剑的教皇权力高于皇帝,能够任命修道院长和主教,从而引发了与世俗君主激烈的冲突。教会世俗化导致了奢侈和腐败,与教会提倡的隐修生活和禁欲主义相背离,凸显了教会言行不一的矛盾。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了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腐败和禁欲主义。路德说:“想一想这悲惨的景象吧。大多数在女修道院的青年妇女都是强壮健康的,是上帝创造来为人妻子和生儿育女的。” 路德提倡关闭修道院,让修女和僧侣还俗,确立了由政府来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这些观点深得民心,宗教改革迅速发展成为全欧洲的运动。
爆发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另一场意义深远的欧洲文化运动。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提倡研究希腊罗马文化,谴责封建制度的愚昧,呼吁人的“新生”。徐梵澄先生在《希腊古典重温》中言:“十三、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未尝‘复’出古代文化到什么地步。”但是,“它的光明,至少透过了它以前一千年。”这说明文艺复兴绝非复古,而是一种体现近代精神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艺术品蕴含着非凡的创造力,表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政治、戏剧、舞蹈方面无可比拟的创造性,并不是对古典作品的简单模仿。
1500年后,欧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国家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欧洲文明整体发展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近代欧洲的历史,始于资本主义在西欧登上历史舞台,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之间的新航路开辟。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是中世纪封建时代自给自足农业闭塞状态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世界贸易的过渡。从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是人类文明各大陆之间突破了相互闭塞、隔绝的状态,从各个分散的人群走向人类整体密切联系的文明的历史。随着人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人们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程度增大,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迈进。
发展到了现代,欧洲一体化和塑造新文明成为两个新的特点。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欧洲开始从痛苦中学会了承认分歧,用各种手段缓和对立、紧张关系。这种新的使命造成了欧洲人要共同去塑造政策的意识。欧洲人开始用“欧洲人”而不是“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来称呼大家,这就是强调文化上的一体性。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如何进一步凸显欧洲特性;二是如何建造具有共同记忆和经历的欧洲共同体。欧洲期望以此来迎接新的挑战,进入到世界先进文明的行列。
当前,欧洲文明仍然处在剧烈和迅速的变化中,“生生不息”“充满希望”是欧洲文明的发展之道和永恒魅力。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