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导读003关键词
1,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玄奘譯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五蕴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五蕴。
这是在权便中观二谛上讲中道——世俗谛实有(五蕴),胜义谛空性;
五蕴与空性不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蕴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五蕴
这是从究竟中观的境界上讲中道——五蕴与空性根本不是两个东西(不二),这是在空性上从凡夫的角度讲中道,引导着众生去证空性。
2,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玄奘譯本)
诸法:对应梵文是sarva-dharmāḥ,一切的法,也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自以为的存在。
空相:空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就是空性;
诸法空相:如果说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这一切法,还有什么相的话,这个相就是空性,也就是说凡夫境界上一切法、一切的存在是以空性为其相。
既然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是以空性为其相,因此它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它既然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其特征的,因此这一切法原本就无生,一定无灭,因无生故无灭,这就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垢,佛教里叫杂染、染污,净,就是清净。佛教认为,众生无明所障,因此造业,因此轮回于生死,这个生死就是垢,就是染污;由于众生轮回于生死,而众生又感受生死中有种种的苦难,因此佛陀安立了一个名言叫涅槃,涅槃就是清净;所以凡夫心中就有了生死与涅槃的二边。凡夫境界一切的法以无生为其特征,也就是佛法讲到这一重境界,要告诉我们,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生生死死其实本然就是一场梦,如梦如幻,并不真实,其实压根儿没有什么生死,既然无生死之垢,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安立涅槃之净,因此不垢不净,生死与涅槃不二。
不增不减:增减,首先可以理解为增加与减少,因为根本无生,所以无所谓增加和减少;增减,也可以理解为增益与损减,由于凡夫增益了,因此必然会损减,见不到佛陀所证悟的真实,如果凡夫压根儿不增益,其实也就无损减可言,不增不减。
因此,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在究竟中观上讲中道,就是以彻底地泯灭二边,来引导众生远离二边见,所以这是究竟中观的境界。
3,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玄奘譯本)
这个空对应的梵文依然是śūnyatā,空性。这个空性中,根本就没有五蕴,没有色受想行识。
这是在究竟中观上又引申一步,在空性上从智者的境界讲,空性中根本就没有五蕴,空性中一丁丁点儿的凡夫自以为的存在都没有,这就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意味着什么?
佛法安立空性这个名言,就是因为凡夫执著于凡夫境界为实有,到了这段经文,从空性上看凡夫境界的实有根本就是没有。如果这个实有是彻底的根本的就没有,因此空性的名言的安立其实也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空性的安立是对治凡夫的实有,既然空中没有五蕴,这一丁丁点儿的实有都没有,因此空性的安立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不仅五蕴没有,那个空性也没有了,这就是彻底泯灭了有、空二边而达到中道,这就是究竟中观的境界。这就是引导着众生去见实相。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就是空性中根本就没有五蕴,就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地解构、彻底地否定。
下面又连续用了五套名言要告诉我们,空性中其实一丁丁点儿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存在都没有。
4,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 味、觸、法 ;(玄奘譯本)
这叫做十二处。
在佛教里面,安立了三套名言系统,或者是建立了三套对我们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分类——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
六根就是描述我们凡夫的内在的主观的心识活动;六尘就是我们凡夫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外境。
空性中没有五蕴,也没有十二处。因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5,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玄奘譯本)
这是讲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八界根本没有。
6,“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没有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无十二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无十八界;
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空性中没有五蕴、没有十二处、没有十八界——在空性中,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都没有。
根本就没有有,其实也就没有了安立“空”的必要性——因无有故无空;因无实有,故无空性——这是彻底地泯灭了有空二边,而引导众生去远离二边,这就是引导众生见实相。
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于晓非先生的微信公众号“净名精舍”
京东淘宝当当
请教于老师,既然佛陀说世界一切皆空,无论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那么现在很多禅修课所讲的感知自己,这两方面是不是就矛盾了?
于晓非_ 回复 @庄生晓梦A_a: 很多禅修课其实与佛法无关。
似是而非的听说过一些,这段时间的学习,超过了过去四十年的认识,于老师功德无量。
花春心宽 回复 @龙翔桥: 同感!贊嘆!
听完了金刚经,继续听心经,感觉只是用了另一些语词来表达空性。 由此推断,楞伽经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于晓非_ 回复 @芊泽_慧: 不是
本想听着入眠,没想到越听越清醒,太棒了👏感恩于老师
诵读《心经》七年,已能倒背如流,但直到今天才粗领法义,感恩于老师,大善知识也!
于晓非_ 回复 @永福寺华新:
于老师的解释就是最简洁明了的解释,无需再对于老师的解释进行解释,多生名言,无益。
于晓非_ 回复 @金刚之心: 于老师《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当代解空第一
于晓非_ 回复 @1338855wfaq:
于老师,空性就是无定相,这样理解对吗,定相就是真实不变的存在,空性就是一切法幻无定相
于晓非_ 回复 @摩尼宝珠ML: 这样理解不对。说空性是没有真实不变的存在,这样表达的潜台词是有变化的存在。空性是根本不存在,不管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