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现在开始学习《楞伽经》第二品的第11段经文。
一、“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
这时,大慧菩萨知道众菩萨们的心念,在诸佛威神力的加持下,向佛陀提问:请您基于前面讲过的,能覆盖凡夫心外一切事物的108对差别范畴,宣讲一下名为“圣智事自性”的法门。
“圣智事自性”,梵文是āryajñānavastupravicaya。āryajñāna,圣智,就是见道之后,圣位菩萨的智慧。vastu,一般译为“事”或者“事物”,就是误以为的凡夫心外存在的事物。pravicaya,是“观察”的意思。这个词实叉难陀没有译,求那跋陀罗和菩提流支都译为“分别”,译的不好,容易与vikalpa这个表示能所分离的认知模式的“分别”相混淆。这句话直译就是“圣智观察事物”,就是立足于圣者境界,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
大慧菩萨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依据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为那些堕入自共相的菩萨们,讲说遍计所执自性的差别境界。
“堕自共相”,就是堕入有自相与共相分别的境界,就是堕入凡夫境界。
“妄计性”,梵文是parikalpitasvabhāva,就是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
二、“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大慧菩萨为什么要请佛陀讲这个圣智观察事物的法门呢?为什么要请佛陀讲遍计所执自性差别境界呢?原因是只要能够很好地知晓、通达这个法义,就可以进入清净的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这就是见道。进而就能够很好地明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等等诸地境界。就可以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和外道的禅定之乐,这就是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再进而就可以见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舍离“五法三自性”等等这些佛陀的言说法,这就是登八地菩萨位。直至“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这就是亲证真如,成就如来法身具足充满智慧法,这就是成佛。成佛之后,入如幻境界,就是入如梦如幻的凡夫境界,度如梦如幻的众生。生于一切佛刹土,生于兜率陀天和色究竟天,成就如来的化身和报身。佛陀在娑婆世界,示现化身度凡夫;佛陀在色究竟天,示现报身度菩萨。
三、“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
佛陀开始回答大慧的问题,佛陀说,大慧呀,有一种外道执著无性,“无性”,梵文是nāstitva,其中nāsti是na加上asti,直译就是“非有”。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了,在梵文里没有“有无”的“无”,汉译的“无”,在梵文中是“非有”。这就表示“有”与“无”,也就是“有”与“非有”是相待的,就是“有性”是与“非有”,也就是与“无”相待而成立。“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相待而成立的。
因此,这种外道执著的“无性”,也就是“非有性”,是与“有性”相待而立的。就是这种外道有分别想,注意是“分别”,就是以为心外有事物,只不过这事物由于产生它的原因消失了,这个事物的存在性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就是“随因而尽”。这种外道认为事物会消失,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这就如同兔角的“无”。大家注意,“兔无角”是相待于“牛有角”而成立的。因为,如果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人们也不会说兔无角。正是人们看到了像牛一样的有角的动物,才会在比较、相待中说兔无角。所以兔角的“无”与牛角的“有”,是相待而成立的。这种外道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最终都会随因而尽,就是都会归于消亡。因此,这种外道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如兔角一般不存在,这就是这种外道的“无性见”。
四、“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这里的“大种”,就是指四大种——地、水、火、风。
“求那”,梵文是guṇa,基本的意思是“功德”。翻译家求那跋陀罗,他的梵文名字就是guṇabhadra,意译为“功德贤”。在这里,“求那”是指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原因。
“尘”,梵文是aṇu,有时译作“极微”,这是印度有些外道认为的组成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小单位。
佛陀说,还有一种外道,见到由四大、或由求那、或由极微等产生出实有的事物,这些实在事物还有形状和位置等等的差别。因此,这些外道虽执著兔无角,但对于这些实有的事物,生起了牛有角的妄想。
五、“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
佛陀说,大慧呀,上面这两种外道堕入了“有和无”的二边见。第一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存在,后来不存在,从“有”变化为“无”。第二种外道认为,心外事物原来不存在,后来由四大等组合而存在,从“无”变化为“有”。这种有无相待,有无转变,就是“有无二边见”。
佛陀说,他们为什么会堕入有无二边见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唯心”的道理,不知道其实心外事物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根本就没有“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生与灭。有的只是没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却误以为有心外事物的生与灭的错觉,有的只是虚妄分别。这两种外道不知道“唯识无境”的道理,执著于心外事物的“有性”或“无性”,因此增长对自心境界的分别。
六、“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
佛陀说,大慧呀,身体、财产和住处,也就是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都只是虚妄分别。
七、“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佛陀说,大慧呀,从圣者的角度看,兔角是远离“有无”的,不应该分别。为什么?因为其实兔角从来、压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不要对兔角起分别。凡夫心外的一切事物也是远离“有无”的,因此,不应分别。
八、“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有与无”是相依观待,互为原因。远离“有无”就是不能分别兔角的“无”。由于分析到最极微,其实事物的存在性是没有的,所以圣智境界也要远离牛角的“有”,因此也不应分别牛角的“有”。
这就是佛陀对大慧菩萨问,如何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事物差别之相,这个问题的回答。佛陀以分析两种外道见为例,告诉我们,圣者观凡夫心外事物,就是要远离“有无”,要远离“生灭”。
【佛陀说,为什么兔角远离有无?因为“有与无”是相依观待,互为原因。远离“有无”就是不能分别兔角的“无”。由于分析到最极微,其实事物的存在性是没有的,所以圣智境界也要远离牛角的“有”,因此也不应分别牛角的“有”。 这就是佛陀对大慧菩萨问,如何以圣智观察凡夫境界事物差别之相,这个问题的回答。佛陀以分析两种外道见为例,告诉我们,圣者观凡夫心外事物,就是要远离“有无”,要远离“生灭”。】 凡夫境界的有和无是相待而立的,如果认为凡夫境界存在有和无,不管是先有后无,还是从无到有,都是因为不了唯心所现,都是佛陀批驳的外道见。关于🈶️与🈚️,只有于老师能讲得这么清晰。 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天堂是一条路: 🙏
淘宝 微店 抖店
顶礼于师。 我们在这听于师传授正法。我们当下的这个“闻思修”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行?还是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是前者,那一切由种子作主,跟“精进”无关。 如果是后者,则与阿赖耶识种子熏现模型不一致。 我们学习佛法,到底是种子决定的还是主观能动性? 一直没搞清。很困惑?
晶晶_g9m 回复 @脱凡思圣: 讲阿赖耶识,是为了破增益,告诉我们,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没有凡夫境界,无我。那关于我的修行,我的解脱,我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就都是伪命题了。修行从来都是心上事。之所以能误以为有我在听闻佛法、我在修行,这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行的虚妄分别。为什么会如此现行?就是胜义因果,多听听眼翳执毛模型。
现在科学家老是想找到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不是就是找极微?
DuoWen 回复 @喜子_i3: 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有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那么认为有基本粒子的默认前提是什么?相信世界是存在的。可是基本粒子基本吗?如果基本的话,就是悖论。
外道的有无二边见,是落在了本体论里了,听有师兄说过,从认识论来讲,感知以为有的一切都意味着根本不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可否请老师和师兄们帮忙解惑?谢谢。
晶晶_g9m 回复 @DuoWen: 从存在角度来讲,感知以为有事物,只能证明感知存在。如果一个事物真存在,那它一定无法被感知,因为一旦需要被感知,那就只是证明感知存在,不是事物存在了。真存在永远无法被感知,真存在是自知的,佛教叫做自证。
今天贴了五遍导图,被删了五遍,查询喜马拉雅,说是主播有权利删,不知是不是系统问题。
白玛若巴 回复 @白玛若巴: 图片评论
“大慧,复有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著,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 “虚空”,表示空间。桌椅板凳摆放于空间之中,与表示解构凡夫境界的空性的“空”——śūnya怎么区别
晶晶_g9m 回复 @小涛徐: 虚空与色,是相待的。虚空叫能持,色叫所持,(“能持”就是能放东西的空间,“所持”就是被放置于空间的东西)能持、所持相待才得成立。而佛教讲的空性的空,是śūnya,表示根本不存在。
“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牛角代表心外事物的“有性”还好理解,兔角代表心外事物的“无性”,还望老师多阐发🙏
DuoWen 回复 @君乐A: “无性”是观待“有性”而安立的,通过凡夫的感知“牛角的有性”而彼度推理“兔角的无性”,其实牛角从来就没有过!
冯亚琴_nr 回复 @于晓非_: 哈.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