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乌衣巷》:堂前燕飞入百姓家,刘梦得命犯真桃花

3《乌衣巷》:堂前燕飞入百姓家,刘梦得命犯真桃花

00:00
19:34

第3节 《乌衣巷》:堂前燕飞入百姓家,刘梦得命犯真桃花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古是感怀古人、古事,但其实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一切所思所感都立足当下。感怀者眼中的“古”都是透过“今”这个滤镜看到的,所有的感叹也都是因为此时的心境与历史发生了巧妙的关联。

中晚唐诗坛涌现出大量怀古名篇,不仅因为文学发展仍处于高峰,也有部分原因是盛唐的繁华不再,兴衰更迭肉眼可见,这样的落差深切地触动了诗人。

然而历史的轮回似有定数,永恒从未真实地存在过。往昔多少安富尊荣,最终都要落得荒草离离、夕阳斜照;一切的痕迹,也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目睹过由盛转衰的中晚唐诗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在《乌衣巷》中,“诗豪”刘禹锡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番令人伤感的情景:四百年前繁华喧嚣的朱雀桥,早已隐入历史的空寂,桥边野草野花丛生;从六朝就开始闻名遐迩的乌衣巷,曾经车水马龙、衣冠来往,如今只剩残砖破壁。冬去春来,迁徙归巢的燕子翻飞如昨,只是它们曾经筑巢的高门大户,早已变成了寻常百姓的居所。

此时的刘禹锡,结束了贬谪生涯,像候鸟燕子一样,准备从南方调回祖籍洛阳。洛阳虽是刘禹锡的祖籍,但是安史之乱时屡屡被叛军占领,刘家为了躲避战火就来到了江南,刘禹锡也就出生在了江南。

刘禹锡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读圣贤书、入仕当官的人,父亲在江南的官职不高,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刘禹锡,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为从小身体不好,他还认真研究过医药学,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不信牛鬼蛇神的思想倾向;不仅如此,他为人谦和有礼,非常擅长与人打交道,19岁到长安城广交贤士,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21岁时,刘禹锡高中进士,与柳宗元同届。几年后又中了博学宏词科,顺利考上了朝廷的公务员。要知道,唐朝时候的进士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考,有唐一代,二百八十九年间,只有不到4000人考中,而通过博学宏词科的人,更是凤毛菱角。

入朝为官之后,智商、情商双商在线的刘禹锡,很快就受到了贵人赏识,在太子李诵的东宫做官,而他的好友王叔文,是太子面前的第一红人,春风得意不过如此。经过十年的打拼,刘禹锡晋升为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员。后来,柳宗元、韩愈也调了过去,三个大文豪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但是官场少有一帆风顺,眼见着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登高跌重也就是一转身的事儿。公元805年,刚刚即位的李诵命王叔文推行“永贞革新”,刘禹锡也被提拔为屯田员外郎,协助王叔文整顿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力量。

刘禹锡满腔热血地投入到革新事业中,憧憬着能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好景不长,才过了几个月,身体状况很差的李诵就让位于被后世称为“中兴之主”的唐宪宗李纯。

或许因为政治诉求,在永贞革新的前期,王叔文一党,对还是太子李纯大肆抨击,认为李纯德不配位。柳宗元甚至写了一篇《六逆论》,认为继承大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身为嫡子的人能力不行,也不一定能继承大统,因此庶出的皇子也不应该受到限制。这明摆着是把矛头指向了嫡长子李纯。

结果,李纯上位后,立即把永贞一党革职查办。只维持了一百六十四天的永贞革新失败了,柳宗元和刘禹锡等革新干将,被贬到各地担任司马,史称“八司马”。此时的刘禹锡33岁,而立之年,前途亮起红灯,从意气风发到跌入谷底也不过半年。

十年后,唐宪宗诏刘禹锡回京,刘禹锡听说玄都观里,有人种了桃树,“满观如红霞”,场面非常壮观,就凑热闹去赏桃花了,并且写下了一首诗,叫做《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长安城内的大道川流不息,人们都在品评着刚刚欣赏完的桃花。然而他们不知道,玄都观里那千万颗桃树,均是在我刘郎离开长安之后栽种的。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艳丽的桃花,实则讽刺那些在政治上越来越得意的新贵,不过都是在自己被贬之后得到提拔的罢了;而看花的人呢,都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奔走权门就像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这首诗或许是刘禹锡内心情绪的抒发,或许是他得以复职的得意忘形,又或许只是为了调笑一同游玩的好友。总之,这首诗在第一时间传到了刚刚宽恕他的皇帝的耳中。结果,就在被召回的同一年,刘禹锡就又被赶到连州当刺史去了,就连柳宗元等友人也被牵连。再一次,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以为熬出了头、有了希望,却在一瞬间又跌了回去。

这一跌,又是十年。公元826年,54岁的刘禹锡从来访的客人那里看到几首关于金陵城的诗,随即提笔写下了《金陵五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乌衣巷》。

乌衣巷,在三国时期,是东吴禁军的驻扎地。由于禁军官兵的军服是黑色的,所以百姓们就把此地称为“乌衣营”,久而久之,“乌衣巷”的名字就产生了。

到了东晋,乌衣巷这一带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东晋开国元勋、三朝元老王导,就曾在这里置屋建宅;王氏家族的荣耀持续了五朝,诞生了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大才子。王羲之的好友谢安也在这里住,他曾归隐山林,后来东山再起,在淝水之战中带领八万东晋兵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谢家也就此进入全盛阶段。王、谢两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百年,六朝历代都有族人参与重要政治事件,真可谓“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

可东晋到中唐,四百多年过去了,乌衣巷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车马和访客早已销声匿迹,桥边的野草开始蔓延;没有了喧哗热闹的前景,太阳的东升西落都变得格外明显。每年还会来访的,只剩春天归来的飞燕。

凄凉的情绪,不自觉地涌上了刘禹锡的心头,他感慨万千。朝代的更替、氏族的兴衰尚且如此,自己这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又算得了什么呢?倘若这二十年间享尽荣华,结局或许依然消散在历史中。

藉此,一副荒芜却又平静的画面,浮现在从未涉足乌衣巷的他的脑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整首诗,看似浅显易懂,却暗藏深意。表面看来没有一丝情绪的表露,但万千感慨都潜伏在看似平常的景色之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里提到的朱雀桥,坐落在秦淮河上,河的南岸就是乌衣巷。从“朱雀桥”说开去,勾勒出“乌衣巷”所处的环境,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真实;而且在字面上,“朱”和“乌”都是颜色,“雀”和“衣”都是物,“桥”和“巷”都是建筑,可以说是偶对天成。

而“野草花”的“花”和“夕阳斜”的“斜”,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作为形容词,野草因为没有人看管而模糊不清,巷口无人穿梭夕阳得以斜下,静默的细节再和朱雀桥、乌衣巷静默的背景结合在一起,古桥古巷凄凉败落的景象不用点破,就浮现出来;

另一种解释是作为动词,野草开花、夕阳斜下。荒凉的桥头,正是因为荒凉,野草才能长出小花。落寞的巷口,也正是因为落寞,斜阳才能肆意地挥洒。原本静默的画面被赋予了缓慢沉重的动感,惨淡景象也变得更加立体。

古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怀时,常常化用典故。比如,李清照有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的意象正取自“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杜牧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里面的“后庭花”则取自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用典用得好,可以快速穿越回古代,简练地创造丰富的意境。然而刘禹锡却没有这样做,他用了更加巧妙的方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落窠臼地设计了一个“飞燕”的形象,将读者的视角集中于此,然后镜头一转,我们的思绪跟随着飞燕从古到今。

为什么说这个“堂前燕”的设置极具匠心呢?我们知道,燕子是候鸟,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而且它们还有栖息旧巢的习性,第二年还会回到老地方生活。也就是说四百年间,高门大户不复存在,乌衣巷住上了不具名的普通百姓,但每年回春,栖息于此的还是原来那一群燕子,于是,飞燕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没有用典故,这首诗反而成为了典故。宋代词人周邦彦在《西河·金陵怀古》里这样写道,“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就是化用了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其实周邦彦的这首词,前面还有一句——“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这一句化用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第一首——《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前两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写景,四周的青山围绕着荒凉的故国遗迹,潮水拍打着废弃了的城墙,又默无声息地退了回来。后两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清冷的月光和颓废的女墙进一步强调月色依旧,世事无常。

全诗四句,每句一景,分写山、潮、月、墙,合起来勾画出石头城群山寂静、潮水冷寞、月光清凉、女墙颓败的荒凉萧条之景,暗含着故国已去、人生难料的感伤。特别是“潮打空城寂寞回”这一句,被白居易称赞为“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就在写完这组《金陵五题》的两年之后,刘禹锡再次被调入洛阳,任东都尚书。年逾五十的他,按说棱角也该被打磨圆滑了。

但仿佛是一个轮回,十二年后,他又路过了玄都观,把因言获罪的戏码又演了一遍,又写了一篇诗嘲讽世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两句写景,十二年前开满桃花的玄都观,早已风景不再。百亩的地方有一半都覆盖着青苔。他借由玄都观由盛而衰的荒凉景色,影射自己贬谪期间,朝廷人事变动不断;后两句更是轻蔑地嘲笑到,当时的权贵都去哪儿了?还不是不见了踪影。而被你们打压了二十年的刘郎,又回来了!

如果说第一首桃花诗,是刘禹锡得意忘形之作。那么这一次,则彻底表明了他的志向,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继续和这个世界做抗争。

前后两次游玄都观,写桃花诗,刘禹锡狂放而随心所欲的性格表露无疑,他并不想取悦别人,而是要依照自己的感受活着。

晚年的刘禹锡对功名再无执着,谋了个闲职,定居在洛阳,整日跟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人一起郊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十分闲适。而围绕在他身上的功过荣辱,终于随着时光流逝,越走越远,消散不见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影无垠

    还是读xia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