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行为学的眼光看待权力腐败的内在因素

以组织行为学的眼光看待权力腐败的内在因素

00:00
06:23

XXX已经胜利地闭幕了。在这次XXX报告当中,我特别关注到了有两次极其热烈的掌声。一次是谈到了台湾问题,XI讲了六个任何,当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另一次是谈到了反腐败的问题,全场再次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可见,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对这两个问题是特别关注、特别上心的。从上古年间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到今天,腐败问题就没断过根,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人做研究了,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经济学家布坎南做的,他提出了一个词叫做寻租。


什么是寻租?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我有个邻居,他的工作是什么?露天电影院检票,我记得当时播一个著名的南斯拉夫电影《苏杰斯卡战役》。好看,好多人都来看!这个小伙子的女朋友叫李翠花,所以你只要跟他说:哎!张哥,李翠花。一提这名字,不用掏票,他也让你进。你看,这就属于典型的寻租,利用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私利。


我们平讲平说准备拿出几期节目来,咱们用行为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从深层次分析腐败问题。腐败总是和权力紧密相连的,没有权利不掌握资源,当然就没有腐败的机会。


那权力和腐败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呢?这里边有个规律,就是权力的私人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是这个矛盾导致了腐败的发生。我来举个例子。我们九思书院熬了一锅粥,总得有一个人来分粥。于是同学们选我,让我来分粥,我有了分粥的权利,这就是权力的公共性。我受大家委托,我得维护大家利益。但同时我自己也得喝粥,而且我也想喝一个大碗的粥,这就是权力的私人性。接下来矛盾就产生了,大家委托我负责分粥,我自己又想多喝一点粥。于是我就让管理的私人性凌驾于权力的公共性之上,这叫以权谋私。


大家想一想,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根子就在这矛盾之上。于是有人就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专门选那些没有一丁点个人私利的人,让他们来掌握权力,不就完全能实现权力的公共性了吗?其实这方案是有问题的,各位仔细想很多封建皇帝都特别喜欢太监,特别愿意把权力交给太监,不相信别人就相信太监。为什么呢?因为他就觉得太监没儿没女没有家庭,他没有个人私利,而且太监又当不了皇帝。因此他的私人性就比较低。但实际上从唐代到明代,你看一看“太监为祸”是最深的。甚至有些封建皇帝特别幼稚地要把这些当官的和读书人都变成太监。他认为:只要剥夺了你组建家庭的机会,你就没有私利;只要没有私利,你就可以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了。其实这都是一厢情愿,个人私利是不能消除的,强制性的挤压只能带来扭曲。


汉代有个名臣叫第五伦,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非常著名的一个清官。第五伦就讲过一件事说:人是有私心,是有私利的。有一次有一个人给他送一匹千里马,想贿赂他当官。第五伦清正廉洁,严词拒绝了贿赂。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以后在选官员的时候,他每次都忍不住想到这个人和那匹马。


还有一次他哥哥家的孩子住在他家里边发烧了,半夜他起了好几次去看这孩子,看完以后回来都睡的很香甜。可是没几天以后,他自己的亲儿子发烧了,他只看了一次,回来以后就到天亮都睡不着。所以第五伦感慨地说:这人是有私情和私利的。我们的反腐倡廉并不是否定掌握权力的人——他的个人私情和私利。相反是要给他正常的满足,然后他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为社会服务,为老百姓做事。


因此,从权利的本质上来说,他需要的不是否定私人性和放大公共性,而是需要私人性和公共性有一个良性的互动:互为前提,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赵老师给九思住院分粥的时候,怎么给大家分的比较公平公正呢?并不是说把赵老师的嘴拿口罩给封起来,让他一口粥都不喝。而是告诉赵老师:给同学们分粥分好之后,奖励你一个咸鸭蛋。同时再加强过程监督,旁边有很多人盯着。而且还可以有一个流程设计,谁分粥谁最后一个拿粥。即使分的有多有少,那最后剩下的一碗肯定是最少的给自己。在这样的引导、这样的激励和这样的设计下,权力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就得到了平衡,权力就会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而掌权力的人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做大家希望他做的事。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明天我们再引入几个原理。咱们用边际递增和边际递减的规律再进一步说一说这个权利和反腐的问题。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