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品读之圣贤经典《中庸》第一至五章

经典品读之圣贤经典《中庸》第一至五章

00:00
07:13

《中庸》

导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后世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第一章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第二章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很少有人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品质!”

第四章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zhì)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xiào)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xiǎn)能知味也。”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f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是不能施行了。”

本期节目到这儿就结束了。下期推出经典品读之圣贤经典《中庸章句》第6—11章,欢迎收听学习,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